
最近五年来,国内零售电商市场有一个趋势:以购物节为名的大型折扣促销活动,逐渐不再被强调,不再占据市场推广活动的主流。关注互联网行业的人,不难注意到以下事实:
从2022年起,各大平台发布的618双11战报不断简化,不再强调甚至不再披露具体的GMV增速,只选择性地披露部分垂类商品的亮点。
618最先被边缘化,2022-2023年各大平台几乎都不再强调这个购物节,甚至公开宣称不卷618,不发战报、不举行大型活动等。
双11的情况要好很多,但仍大不如以前。在我的印象中,电商平台举行双11活动的巅峰是2021年,此后一路淡化,转而强调低价常态化。
早在2023年双11期间,中国新闻网的调研就显示,43%的消费者倾向于不买,其中大部分认为双11价格并不便宜或者规则太复杂。
我翻阅了去年双11期间,我们小群里的吐槽记录,唯一一条有价值的是感觉今年双11优惠力度好小,我都没有什么购买欲望了。当时值得一提的新闻报道太少,我翻遍了一年前的朋友圈和微信个人会话,几乎找不到任何有意义的东西。后来的上市公司财报也印证了这一点。
今年,由于家电国补的因素,618多少还有一点热度。但是,我从事电商行业的朋友罕见的一致对我表示:不关心,不重要。去翻一下阿里、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的财报就知道,它们虽然都提到了618,但都没有提到什么数字,只是定性地提了一下战果,而且618在财报当中所占篇幅甚小。
我认识的一位抖音商家则表示:今年618,我感觉抖音无论我们自己还是同行的参与量级都远不如以前。不过我感觉,这个618,所有平台的增速都好不到哪里去,以前一贯增速最快的抖音也没什么余量了。有理由认为,其他内容电商平台的情况与此大同小异。
然而,就当很多人跟我一样,预言电商购物节可能要走向自然衰亡之时,今年的双11却呈现出明显的返祖现象,好像各大平台都憋足了劲,要在第四季度捞一把。这首先体现为双11时间的延长:
如果我的统计没有错误,各大电商平台的双11总时间(从预售开始到活动结束)比去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延长,其延长时间从2天到10天不等。
主流电商平台的双11周期长度:淘宝/天猫为31天,小红书为32天,拼多多为30天,京东为36天,快手为34天,抖音为33天。当然,不同的计算方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总体上大家都超过了30天。
双11预售开始的时间普遍早于去年:快手于10月7日启动,算第一个;拼多多于10月16日启动,已经算最晚了。抖音于10月9日启动,但是几乎与9月16日开始的中秋大促无缝连接,形成了一个超长的促销周期。
至于今年双11的玩法,在媒体上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一种认为,今年平台大幅简化了玩法,体现为官方立减券的流行——平台直接出资提供折扣,消费者无需凑单,购买单件商品就可以打折。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折扣仍然是平台与商家共同承担的。
另一种则认为,今年双11的套路跟以前一样深,甚至更深,大家还是要花费大量宝贵时间精力去算数字、凑单领券,等等。其实,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平台立减券确实是一种简化,但不意味着其他套路就不存在了。平台非常聪明的把双11补贴分为多个种类,每个适应不同的规则,有些可以叠加,有些则不能。鉴于我的算术一贯不好,所以在新加坡转机回国的路上买了一堆衣服,今年双11多半不会怎么参与。
那么,这次明显长于去年的双11,究竟效果如何?我们或许永远不会知道真实效果,因为电商平台只会进行选择性披露。双11的总战报(如果存在的话)或许还有一定的分析价值,阶段性战报则没有什么分析价值,因为披露的肯定都是好消息。
但是让我有些惊讶的是,电商平台披露阶段性战报的频率,不但高于上半年的618,似乎也高于去年的双11。离双11当天还有半个月,一些平台已经公布过五次乃至更多战报了。我估计在整个双11周期当中,肯定会有平台公布两位数的战报。战报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平台的态度明显十分重视。
还有一个风向标,即双11晚会。历史上的第一次双11晚会是由天猫在2015年举办的。此后,几乎所有主流电商平台都举行过大规模的双11晚会。然而这一切在2024年差点就要划上句号:京东、拼多多均连续两年不举办晚会,天猫、抖音也一度传闻不再举办,虽然最后还是办了。其中天猫双11晚会直到11月4日才官宣举办,这么短的预热期,似乎说明这样的晚会就算举办也不太重要了。
今年则又恢复到了几年前的盛况——淘宝/天猫和抖音确定要继续办晚会,京东也在阔别两年之后办起了京东11.11惊喜之夜,快手官宣将举行双11狂欢夜。拼多多、小红书乃至微信视频号尚未宣布双11晚会计划,但是按照现在的势头发展下去,其中某一家在最后时刻搞一台天降晚会好像也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真是让人梦回2020年了。如果有一个人失去了过去五年的记忆,仅仅给他看今年各大电商平台双11的活动概要,他可能会得出什么也没有改变,我们现在还处在2020年的错误印象。理论上讲,这是好事,说明互联网大厂又有互相竞争的意愿了,或许是它们看到了需求?又或者是它们认为,此时不搏何时搏,不管需求有无增长,还是趁此时搏一把的好?
自从今年年初以来,我们已经目睹传统互联网行业(注:就是指与AI没有直接关系的互联网细分赛道)出现两次返祖现象了:第一次是外卖大战,那是2019-2020年最热门的事情;第二次是双11复兴,那差不多是2021年之前的事情。这些返祖现象究竟是暂时的,还是一种新常态呢?
我们或许不用等待太久——明年年初披露的上市公司财报会告诉我们这一点。即便所有的双11战报本身都缺乏分析价值,真实数据总归会体现到上市公司的收入和利润之中,届时我们就知道大概的情况了。
本文没有获得任何互联网公司或商家的任何资助或背书。
本文作者尚未在这个双11周期中在电商平台购买任何商品,但是有一些不成熟的购买计划。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