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首款 AI Agent 产品小美 App 近日在主流应用商店上架,定位在小而美的 AI 生活小秘书,用户获取专属邀请码后可参与公测。
《新立场》在实测后发现,用户能通过简单的自然语言交互,获得 AI 提供的外卖、堂食、酒旅等本地生活消费推荐。
大厂投注 AI 已经算是一种标配。结合美团近期先是宣布自研模型 LongCat-Flash-Chat (小美 AI 基于此模型)正式发布,在Github、Hugging Face 平台开源;以及大众点评宣布重启品质外卖服务,也提到会通过 B 端自研大模型优化服务,这都提示了进度稍慢的美团 AI 布局在逐渐铺开。
本轮外卖大战初期,社媒有过一句戏言,以为会 All in AI,后来发现是 All in 外卖,原来 WAIMAI 里有两个AI。外卖和即时零售的确分走了许多注意力,但其实 AI 这条线索从没有下桌,随着竞争逐渐深入,技术性军备正在被一件一件搬上前线。
把视角放大一点,围绕 AI 功能嵌入 App,淘宝近期也是动作不断。8 月已上线一款基于大模型的 AI 问答产品AI 万能搜,媒体报道另有一款电商搜索产品AI 助手也在灰测。这些 AI 产品的实用方向都很一致,整合平台供应,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协助或引导消费者做选择。
而若按照这个标准,会发现高德日前上线扫街榜,通过用户的行为+信用构建一套线下服务的信用体系,本质也是辅助决策,目标也是用户心智。
用户心智的构成非常复杂,补贴、服务、供应、营销都是影响因素,而心智又是一种相对高维的竞争力,一但形成,对业务的反哺效应极其明显。基于此,发力 AI 辅助功能所折射的用户心智抢夺,会是观察企业底层竞争力的绝佳切口。
01、美团的真假护城河?
淘宝闪购的攻势,以及美团近期财报的利润表现,让市场出现了对外卖护城河这个概念的质疑之声。
这基于以下逻辑。首先外界普遍以为美团的护城河在于其极强履约能力(配送速度、时间承诺、覆盖面等)搭配庞大用户基础,一方面履约基建这类重资产的确是前期投入巨大、运营成本极高,另一方面它是对外最容易被看见、被用户识别的竞争力。
所以当淘宝闪购汹涌而来,订单量数字不断刷新,财报又提示了美团利润端正在承受不小的压力,这种竞争力是否真正达到了护城河一般的高度就会有异议。简言之,如果护城河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或通过资本补贴突破,那么它就是非常脆弱的。
但以上讨论中对企业竞争力的描述是相对简略的。在显性资源之外,经营经验、已成型的商家/用户/骑手体系、算法调度与数据预测这些需要靠长期积累的资产,形成了一个企业的辨识度。只不过这些因素通常内化于系统之中,充当各个环节的润滑剂,使整个经营流程更顺畅的进行。
所以,美团正在测试的小美 AI,肩负了一些显化内在竞争力的任务。
外卖场景存在一个被低估的需求——做选择,它是指用户在快、便宜、卫生、美味这些诉求之上,会有一个综合式的问题呈现,即如何在众多选项里做出符合自己偏好的选择。
平台竞赛可能会把焦点放在价格、配送速度等容易量化、短时间见效快的指标,但做选择是认知+偏好匹配。当下,整个消费环境都存在供给过剩、信息过载的结构性问题,具体到点外卖这个动作上,会发现日常语言中最频繁出现的句式不是这家猪脚饭便宜 3 块,而是今天吃什么。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独立开发者
《新立场》实测小美 AI 以后,认为目前这款导购式的 AI 助手有两个特色。一是充分突出 LBS 能力,对区域商户及商品供应信息摸得比较透彻,能给出用户生活半径内的一些动态消费决策。图中提问要求以好评为标准,反馈的信息维度能看出来是比较丰富的。
二是可以抓取用户历史数据做定制化方案。比如在提出根据我过往中午时间段点单偏好给出推荐的问题后,AI 能够判断出个人口味习惯、消费区间和场景偏好。如图案例中给到的轻食选择,不同的用户会有不同的方案。
传统的 LBS 会告诉你附近有什么,而 AI 助手能把这些信息抽取、排序、标签化,生成可决策的推荐。美团有十多年积累的用户行为数据和商户资源,过去它关于选择多、履约快、更实惠等方面的口碑,主要来自用户口耳相传和长期使用后的黏性。
当下结合 AI,美团相当于把隐形的长期积累转化成了显性的产品体验,把构筑真正护城河的底牌拿到台面上做攻防。毕竟短期竞争靠补贴抢市场,长期竞争靠匹配/信任留人。
02、导购型AI 还在证道途中
AI 重塑互联网的口号轰轰烈烈地喊了快三年,回到现实应用领域,面向 C 端最常见的产品其实就是前文提到的导购型 AI。
其特征包括,用户能够以自然语言和少量交互表达需求,比如本地生活 App 可以提出给我推荐附近好吃火锅,电商 App 可以提出预算 500 元以内,轻便的运动鞋推荐。AI 助手基于平台数据,帮助用户缩小选择范围,减少决策成本。
很多平台都做过类似尝试。比如淘宝在开头提到的AI 助手和AI 万能搜之外,2023 年就内测过淘宝问问,也是主打电商搜索导购。京东做过京言 AI 助手,抖音也做过 AI 导购服务智能购物,这些产品都内嵌于应用内,交互逻辑大同小异。
我们测试了在电商领域这样的 AI 导购能提供怎样的选择。以近期上线的AI 万能搜为例,提问推荐一些适合我的换季衣服,外显的 AI 的筛选条件包含了当季流行趋势、商品评价、用户需求,并返回 3-5 个打包式的穿搭与购买方案。
作为对比,下图也展示了换季衣服这一关键词在常规搜索界面返回的结果。以笔者的需求来看,AI 能够帮助缩小一些选择范围,但面对服饰这种消费决策过程较复杂的品类,多番比对大量浏览的流程通常是简略不了的。
除了直观的商品/服务交易平台,以内容为商品的小红书也做过 AI 问答助手达芬奇、搜索智能助手搜搜薯,和拥有独立 App 的点点。
搜索本身是一种非常基础的交互行为,但这些以搜索为切口的导购型AI 产品,鲜有真正成为用户日常依赖的入口。换句话说,相关功能还处在辅助和探索阶段,而非用户首选决策路径。
究其原因,比较容易联想到的方向,是功能还没有打磨完善。
AI 无法假定用户能够准确表述其需求,自然语言交互没有严格的提示词范式。在这个前提下,那些模糊表达,比如我想买点小众的衣服我想吃简单点但不要太廉价,AI 推荐与需求匹配的成功率也是一个模糊区间。我们都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的决策困难,都是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开始的。
但这些问题还能通过技术手段找找突破口,而产品底层逻辑是否适配应用场景,或许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消费决策是一个多维、动态且复杂的过程,抛开那种目标非常明确即买即走的情况,消费者做选择时常会需要适当的噪音。
很长一段时间内消费者最倚重的信源是商品评论区,且不是单纯顺从好评和差评指引的方向做选择,桌子比图例看着小但挺漂亮,和桌子挺结实但颜色太诈骗了这两条评论之间,不同的人会对购买与否有不同的权重调整。
更近的案例比如小红书种草,这个电商平台都希望借鉴的内容社区,影响消费决策的方式是非常情景化的。在内容社区需求消费建议,返回的 UGC 内容包含大量日常语言,多余的表达,评论区你一言我一语的正负面反馈。哪怕是小红书自己的 AI 导购,也还没有完美捏合信息熵增与 AI 降噪。
再者,消费者对垄断的信息渠道有天然的警惕。互联网如此普及的当下,大多数人都对买广、投流和推荐位等名词有一定了解,信任门槛也需要考虑在内。
工具是精良的,只是怎么用在合适的地方、充分发挥它的价值,仍是一个行业性问题。
03、写在最后
我们在此前的文章中有提到过,先是近远场电商融合,后有团购、酒旅等领域不断迎来跨界选手,以美团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们越来越朝着超级应用的方向努力,将自身扩充为一个大消费入口。
但超级应用的构想在过去时常有贪多嚼不烂的质疑。一个可参考的对象是布局非常广、服务非常多的支付宝,从生活缴费到出行、到店、医疗等等都有涉猎,但其即用即走的工具属性还是压过了其他,鲜有用户把它当做一个能长期停留的综合消费平台。
功能越厚重不一定越强,一个统合式的入口去梳理这些业务就显得至关重要。现在内嵌于各平台的 AI 助手们就肩负着这种期望,只不过目前仍需等待技术走向成熟,培养用户形成习惯。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