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潮州痞子蔡
根据长期的广告投放来看,信息流媒体实际多多少少都是存在混劣质量的行为,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无论是纯渣量还是非精准量,只是看混得多不多,以及怎么混而已。
今天我从另外一个维度来聊一聊一般广告媒体混量的三个特有阶段。
一、广告账户冷启动阶段
一个新的广告账户刚开始投放,就是来到广告账户的冷启动阶段,广告账户这时候的人群模型并不清晰,账户无法得知怎样的人群是广告主所需要的。
所以,这个阶段肯定需要一定的预算来进行投放,喂数据给媒体,进行数据积累,然后形成人群模型。
因此,在这个时候进行广告的投放,肯定存在人群质量不好的情况,至于量多或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投放买量团队的优化水平,如果不懂的,确实在这个阶段就会交不少的学费,无论是真金白银的广告预算,还是时间成本!
尤其是那些通过高价或其它极端手段去完成冷启动动作的团队,或者是通过较长时间的消耗方式来完成冷启动(这种方式是不会优化人群的操作)都会容易带来劣质量的情况,很多垃圾量就是这个时候被混进去了。
二、广告账户大量基建的阶段
当广告账户投放到一定阶段希望扩大量级的时候,因为媒体的特点尤其是某量的特点,所以需要增加一定量的基建,这个时候因为有大量的广告计划和素材的新建,这中间因为会遵循广告平台系统算法的巧妙设计,各条新基建的广告或素材就会分散开来循序消耗,有竞争力强的计划自然就会跑出来。
但是这个时候无论竞争力强的、还是消耗少的新基建计划里面都会存在一些非精准的量,即使是率先跑出来大量的高竞争力的计划,也是会存在劣质量的情况,不是说竞争力强快速跑出就代表是好量。所以这里就是大多数投放团队需要比较关注的节点。
很多投放买量团队的老板或投手在这个阶段是会看到产生的空耗比较多,直接影响了投放的roi,在没有想到好的其它解决办法的情况下,通常会通过减少或控制基建的数量才把控整体的ROI,这招是见效的,已经在很多不同行业的投放实践中验证了这一点。
但是控制了基建数量又必然影响了投放的量级,影响了最终的盈利规模,这又不是各个投放买量团队想看到的。
所以,解决这个阶段的假量难点肯定不是减少基建数(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实际上,通过正确的账户结构的搭建,或者会看数据通过数据驱动的精细化管理,都能解决在新基建数的增加的同时保持ROI的稳定。
只是,这点确实存在一定的认知差,以及要求相当强的数据分析能力!
三、信息流媒体进入全量自动投放的阶段
这部分内容在上一篇的《巨量广告投放都变成自动投放模式后,投放买量团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很多投放的项目只会越投越亏》有提到过,因为在这个阶段,投放后的流量分配会遵循媒体的算法,这里是有一定的规律在里面,但对于大多数团队来说不清楚这中间的具体特点,在最后的受众人群里面看到的都是智选通投,在各类数据的投放当中无法提前预知用户的质量情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就会被加进去不少劣质量。
尤其很多团队在反应为何他们的产品在投放的时候感觉进去了联盟流量,但是却不知道是不是,以及该如何破局。
实际解决这个阶段的问题依然是需要理解媒体的底层想法和通过数据来进行分析与管理干预。
四、市场上一些做假量的手段(一)
上面聊了在信息流广告投放当中容易被混入劣质量的阶段,在这里也顺便补充一下媒体在混假量、劣质量的一些做法。
主流媒信息流体平台普遍存在流量分层机制,通常将用户划分为四个等级,不一定都是这么分,我们先按这样的分层比较好理解:
真实高活用户S级、普通用户A级、低活跃度用户B级以及明确的垃圾流量C级。
新开户的广告主往往会被分配大量B/C级流量进行"测试",只有持续保持较为合适的转化率的账户或项目广告才能进入优质流量池。
(二)一些媒体或合作的流量渠道的"流量对冲"手法非常隐蔽。
常见的操作包括将教育行业滞销的流量重新包装成电商流量出售,或是把凌晨时段的低效流量混入全天时段打包销售。更恶劣的是某些流量方会刻意降级设备质量,例如用低端机型流量冒充高端用户,其中当年已知的R米设备的流量溢价甚至能达到80%。
(三)黑产团伙则建立了完整的造假产业链。通过改机工具伪造设备指纹,配合群控系统模拟用户行为,再结合IP池轮换规避检测,形成高度仿真的虚假流量。
这些流量根据"质量"甚至差异明码标价:虚拟机流量会低于通过兼职平台分发的真人众包流量价格,后者也有部分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积分墙。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