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情报网

广告投放的底层逻辑已从堆基建转变为创意驱动了

蓝海情报网 272

广告投放的底层逻辑已从堆基建转变为创意驱动了

如今广告行业的竞价逻辑已经从堆计划转变到创意驱动,转变的核心在于平台规则、流量分配机制、竞争焦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也就是说广告行业已经从追求数量转变到了追求质量。

过去优化师可以通过搭建大量的广告计划,利用定向、人群包、出价组合的方式进行快速试错,来博取跑量概率。这种方式比拼的是人力和执行效率。但是现在主流广告平台的算法越来越黑盒,基本上都推出了智能投放的模式。

平台算法接管了流量分配决策,系统会自动将预算集中分配给跑量比较好的计划或者创意,而不是依赖人工分散测试,也就是说你搭建几千条的计划,多数也是拿不到流量,因为系统会替你做出最优选择。

另一个是消费者行为与注意力的变化,消费者的注意力基本从饱和过渡到了疲劳,消费者对广告的耐受度在降低。

很多消费者会认为自己总是刷到同一个广告,创意疲劳和受众饱和是导致广告效果衰退的两大核心原因。因为现在的流量竞争是从增量市场转变为了存量市场。

所以广告反复对无需求人群曝光,无法唤起兴趣。用户对相似创意产生抗拒,哪怕有需求也可能会被劝退。

这也就导致了创意的生命周期在缩短。从之前的单一素材持续跑量,逐步缩短到了几天,甚至是现在的存活不到3天,这也就迫使广告主必须持续、不断的生产新的素材。

对于广告平台来讲,素材本身会成为最精准的筛选方式。在传统定向方式里,比如兴趣行为、人群包等等,已基本失效。素材本身成了最有效的受众筛选方式。

广告主展示了什么样的故事、场景、视觉元素,算法就会把这些广告推送给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人群。

比如说一个电商广告,户外露营场景的roi可能比家庭厨房场景高出很多倍,这意味着创意不再是单纯的灵感,而是可数据化、可结构化、可分析的定量。

通过给创意打上标签,比如说情绪钩子、叙事节奏、视觉、场景变量等等,我们可以分析出哪类创意元素对哪类人群更有效,从而实现创意定向。

这也就驱动广告主要搭建以创意为核心驱动元素的护城河。

创意驱动并非只依赖偶尔的单一爆款,而是构建一套能够持续产出优质创意的系统化能力。

比如说,建立创意标签体系(如情绪钩子、叙事节奏),对创意元素进行拆解和归因,形成可复用的知识库。

或者进行更多的测试数量和测试方向,提高爆款概率。

或者通过各平台的aigc工具进行降本增效。

总之,广告底层逻辑的转变是技术、平台、消费者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堆基建的方式已经结束,因为这条路已经被平台算法和消费者疲劳彻底堵死了,未来的竞争方式将是以高质量、高频率、数据化的创意为核心,通过系统化的能力进行大规模生产、测试和迭代,让素材本身成为最精准的定向工具,在平台的黑盒算法中持续获取优质的流量。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

标签:

ad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