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情报网

找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好GTM?——解密增长背后的战略操盘

蓝海情报网 226

找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好GTM?——解密增长背后的战略操盘

作者|陈克思  来源|品牌市场相对论

全文约3100字,阅读约需10分钟,好文值得慢慢品读

在上一篇文章中90%的企业做不好GTM,是因为没想明白这件事:到底应该由谁主导?,我们探讨了GTM该由谁主导的问题。

笔者的结论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关键在于谁更适合。无论是市场部、产品部,还是独立的GTM团队,最终目标都是打通从产品到市场的全链路,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

但无论组织架构如何设计,人,始终是决定GTM成败的核心变量。

因此,很多企业都想知道:我们想做好GTM,到底该找什么样的人才?

这不仅是招聘问题,更是战略定位问题。

一个优秀的GTM负责人,绝不是简单的策划执行者或项目协调员,而是一位兼具战略视野与落地能力的增长操盘手。他/她需要在不确定性中构建路径,在复杂性中推动协同,在压力下交付结果。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这一关键角色?

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拆解:能力模型、思维特质与实战素养。

一、能力模型:三位一体的铁三角

一个真正能打赢GTM战役的人才,必须具备以下三大核心能力,缺一不可。

找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好GTM?——解密增长背后的战略操盘

 

图:GTM人才三位一体铁三角能力模型1.市场洞察力:听得见炮火,看得见趋势

GTM的本质是把对的产品,在对的时间,用对的方式,推给对的人。这就要求GTM负责人必须能够深刻理解市场和用户。

能通过数据、访谈、竞品分析,精准描绘用户画像

能识别市场空白点、痛点和情绪拐点;

能预判行业趋势、渠道变迁和消费者行为迁移;

懂品牌、懂传播、懂流量获取逻辑,尤其擅长内容策略与声量引爆。

只有这样,GTM工作才能在产品尚未上线前,就规划出第一波种子用户从哪里来、如何制造早期口碑、哪个渠道ROI最高,而且其影响不止于执行层面,而是能从战略高度反向影响产品定位。

2.产品理解力:不只是懂功能,更要懂价值

GTM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根植于产品本身的价值主张。如果GTM负责人看不懂产品逻辑、技术边界和用户体验路径,就无法讲清楚为什么用户要买你。

能快速理解产品架构、核心功能与差异化优势;

能将复杂的技术语言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价值故事;

懂A/B测试、漏斗优化、行为埋点等数据工具

理解 PLG ( Product-Led Growth )、 SLG ( Sales-Led Growth )等不同增长模式的设计逻辑。

这样GTM负责人既有逻辑思维,又能共情用户,能和产品经理坐在一起讨论这个功能要不要先上线、引导流程怎么改才能提升激活率等问题,甚至参与产品命名和定价策略,从而更好地将产品与市场建立链接。

3.组织协同力:做跨部门的翻译官与推土机

GTM从来不是单兵作战。它涉及产品、市场、销售、客户成功、技术支持等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KPI和节奏,因此GTM负责人必须是最强的连接者,成为一个跨部门的翻译官与推土机

能用销售听得懂的语言解释市场策略;

能用客户成功反馈倒逼产品迭代;

能协调资源、打破壁垒、推动共识;

在没有直接汇报关系的情况下,依然能驱动项目前进。

这样的GTM负责人才能在周会上让产品经理点头、让销售总监接单、让市场团队配合节奏,真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能力无法速成,往往

来自长期跨部门协作的经验积累,甚至是踩过坑后的政治智慧。

二、思维特质:五种底层思维决定上限

除了硬技能,真正优秀的GTM人才还具备一些独特的思维特质。

1.第一性原理思维:穿透表象,回归本质

他们不会照搬别人怎么做,而是不断追问:

我们的产品到底解决什么问题?

用户为什么愿意付费?

当前策略是否在逼近最优解?

这种思维方式让他们能在混乱中抓住主线,避免陷入为了做活动而做活动的陷阱。

2.系统性思维:看见全局,掌控节奏

GTM是一场多线程战役,优秀人才能构建清晰的作战地图:

哪些环节是瓶颈?

哪些资源可以复用?

如何设置里程碑和检查点?

他们不会只盯着发布当天的声量,而是关注从认知→兴趣→试用→转化→留存→推荐的完整链路。

3.实验性思维:小步快跑,数据驱动

他们不相信一次完美的计划,而是坚持最小可行性验证:

先跑MVP测试市场反应;

快速迭代话术、渠道、定价;

用数据说话,而非主观判断。

这种思维让他们敢于试错,也善于止损。

4.客户中心思维:始终站在用户那一端

他们不会自说自话地宣传我们有多牛,而是思考:

用户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我的信息是否解决了他们的疑虑?

购买路径是否足够顺畅?

他们是公司内部最坚定的用户代言人。

5.结果导向思维:对增长负责,而不仅仅是过程

他们关注的不是做了多少场活动,而是带来了多少有效线索提升了多少LTV降低了多久回本周期。

他们愿意为结果承担压力,也能在失败后迅速复盘调整。

三、实战素养:从简历看不出的隐形能力

在实际招聘中,很多候选人看似履历光鲜,却难以胜任GTM工作。真正靠谱的人才,往往具备以下隐性能力:

结果导向: 不沉迷于 声量、曝光量 等表面数据,而是聚焦 转化、留存、 LTV (客户终身价值) 等核心结果;

快速学习:无论是进入新市场、推出新产品,还是应对新竞争,都能快速理解新规则,在短时间内成为半个专家;

抗压能力:面对突发状况(如产品延期、渠道失效)能快速调整方案,不推诿、不崩溃;

沟通效率:能用一页PPT讲清复杂策略,会议不拖沓,邮件有结论。

资源杠杆意识:懂得借力打力,善用合作伙伴、内部资源、免费流量放大效果;

商业敏感度:关注毛利率、CAC、LTV、NDR等关键指标,理解GTM对财务模型的影响。

四、企业该如何寻找和培养优秀的GTM人才?

除了通用的 能力与特质,企业在选拔 GTM 负责人时,还需结合自身业务类型、发展阶段 按需匹配—— 不存在 万能的 GTM 人才,只有 适合的 GTM 人才。

在启动招聘前,企业需先回答3个问题:

我们的业务靠什么驱动增长?

GTM 的核心目标是 拉新破圈 还是 留存提效?

需要协调哪些部门资源?

然后,再根据答案来 据此确定人才的能力优先级,避免 进入 盲目招‘全能型’,却 仍无法 适配业务 的 误区和困境 。 

结合上期文章,企业不同业务场景下的 GTM 人才能力侧重,可参考下表:

找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好GTM?——解密增长背后的战略操盘

图:不同业务场景下的GTM人才能力侧重

在确定了要找什么的人才后,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应着重留意以下几点。

1. 不要只看Title,要看经历背后的逻辑

不要迷信前大厂GTM总监,而要问他:你主导的那次发布,是怎么测算目标市场的规模的?、如果销售不配合,你怎么解决?,从而了解其工作经历中对GTM的理解和操盘逻辑,记得要重点考察其决策依据、协作方式和复盘方法。

2. 内部培养>外部空降

最理想的GTM负责人,往往是在公司内部成长起来的复合型人才:既懂产品,又懂市场,还经历过几次关键战役,为此业务部门可以和人事部门协同制定内部培养机制,通过轮岗、专项项目、增长小组等方式提前储备GTM人才。

3.给权、给责、给激励

企业必须给GTM负责人授予足够的决策参与权和资源调配权,这样才能令其其以结果为导向、协调统筹所掌握的资源来推动GTM工作,特别注意:绩效考核应与整体业务结果挂钩,而非单一部门指标;建立GTM责任制,让其真正对增长结果负责。

结语:

GTM人才,是未来企业的稀缺战略资产。

我们正处在一个产品迭代加速、用户注意力碎片化、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时代,企业单纯靠砸钱投流或闭门造车已难以为继。

企业需要的不再是只会写PRD的产品经理,也不是只会办发布会的市场经理,而是需要能够打通产品-市场-销售-客户全链路的GTM人才,以其作为战略操盘手来推动业务走向成功。

这样的人才,不是简单地招聘出来的,而是在正确的机制下长出来的,企业若想真正把GTM从临时项目升级为增长引擎,就必须:理清主导部门、找对关键人才、搭建协同机制、建立长效机制。

未来的赢家,属于那些能把GTM变成组织能力的企业,这一切的起点,就是——找到那个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GTM操盘手。

THE  END.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

标签:

ad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