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川村范行 发自武汉
图:Lonny 摄于东京
各位读者:
大家好!
《科技眼・看世界》栏目又与大家见面了!
随着《华尔街科技眼》与中日韩学界与商界资源的深度联动,三国经济发展与产业前景已成为《华尔街科技眼》的核心关注领域。作为旗下特色栏目,《科技眼・看世界》将始终秉持 中华底蕴、东亚情怀、全球视野 的理念,于周末为您奉上兼具深度与温度的精品内容 —— 从产业链协同的前沿观察,到文明互鉴的生动叙事,让您在字里行间读懂区域合作的脉动,看见科技与人文交织的世界图景。
近日,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召开。日本日中关系学会副会长、国际亚洲共同体学会副理事长、名古屋外国语大学名誉教授川村范行受邀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作为长期深耕中日关系研究的学者,川村范行此次特别授权《华尔街科技眼》独家发布其演讲核心观点,旨在通过这一平台,向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分享他对中日邦交正常化历程、双边经贸合作深层逻辑及未来发展路径的真知灼见,为理解新时代的中日关系提供兼具历史纵深与现实观照的思考维度,正文为川村范行教授的观点文章(有删节)。
1937年7月7日,北京郊外爆发的卢沟桥事变"拉开了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黑暗序幕。这场战争持续至1945年,战火从中国蔓延至亚洲乃至南太平洋绝大部分地区,给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其罪行罄竹难书。
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条约将"发展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以法律形式制度化,为两国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需特别指出的是,《中日联合声明》是基于两国政府共识,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则需经两国国会批准,具有更强法律效力。条约中明确规定:"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或其他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并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图谋。这一不谋求霸权与反对霸权的条款,成为该条约的核心要义,为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详情见:工作动态丨亚洲贸易馆即将落户名古屋)
川村范行教授参加外交部活动并接受央视新闻采访(图:来自央视)
战后八十年来,日中两国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发展双边关系,客观上有效防止了军事对立与冲突的发生。这一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民间贸易破冰时期(1950-1960年代)
在日中邦交正常化实现之前,两国通过"民间贸易"实现了贸易额的稳步增长。中方在周恩来总理的倡导下,秉持"区分军国主义与日本人民"的二分论原则——即认定战争责任在于少数军国主义者,广大日本人民同为战争的受害者。这种"以民促官"的外交智慧,为后续政府间交往铺设了道路。
东京塔(Tokyo Tower),是东京的地标性建筑与观光景点。(2)改革开放助力时期(1972-2000年)
日中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后,日本成为支持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1979至2018年间,日本对华的官方发展援助(ODA)累计达3.65万亿日元(约合2300亿元人民币),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北京地铁一号线、秦皇岛港扩建等标志性项目均受益于此。
(3)战略互惠深化时期(21世纪以来)
进入21世纪,中日经贸关系进入战略互惠深化阶段。双边贸易额从1971年的9.14亿美元跃升至2023年的3007多亿美元,增幅超300倍。如今两国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中国连续16年位居日本最大贸易对象国,日本则长期保持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这种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已成为稳定日中两国关系的"压舱石"。
在涉谷塔(Shibuya Tower)鸟瞰整个东京
不过,自特朗普第一届政府以来,美国强化了对华遏制政策。从贸易战到军事上设立对华包围圈,再到通过经济手段实施的对华脱钩,中美关系面临诸多挑战。日本政府基于日美同盟,在过去几年里倾向于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针对将中国视为"假想敌"的安全保障政策,冲绳和九州的地方议员和当地居民组成了"停止战争!冲绳·西日本联合行动",积极开展反对运动。
东京塔(Tokyo Tower)近景
《论语》有云:"本立而道生"。意指根本确立后,发展之路自然显现。在战后80周年的今天,正是因为存在国家安全方面的担忧,日中两国更有必要重拾日中邦交正常化及《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初衷,重新确认日中不战的理念。和平友好条约的有效期为10年,过去每到10年的节点,双方都毫无争议地顺利延续了该条约。到2028年将迎来第4个10年节点,这不仅是再次秉持初衷的时刻,也将成为期望东亚无战、永保和平的里程碑。
涉谷商业区夜景
建议参考西德与法国于1963年签署的,代表了战后和解典范的《爱丽舍条约》。该条约规定了每年至少举行两次首脑会谈、三次以上外长会谈,还包括每年开展青少年交流项目等措施,两国由此实现了从对立走向和解、合作与和平的道路。另外,参考以预防纷争为主要目的的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SCE),研究构建东亚版的OSCE也将会有所成效。
大约在2500年前的中国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家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理念。所谓兼爱,就是无差别地去爱每一个人,倡导彼此互帮互助,这与现代的全方位外交和国际合作精神不谋而合。同时,墨子还向当时的各诸侯国呼吁,不要发动以夺取他人性命为目的的侵略战争。他始终坚持专守防卫(非攻)的立场,向弱小国家派出弟子,在爆发战争时运用兵法和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全力支援弱国进行防御。在那个诸侯争霸、以武相争的时代,墨子的思想被批评为不切实际。
川村范行教授在河南省参与交流(图源:政府网站)
然而,当我们站在21世纪回望历史,墨子的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高度契合,都强调和平、合作与共同发展。在当今世界,地区冲突和安全担忧依然存在,我们更应重视这种古老而前瞻的思想。无论是日中不战的倡议,还是构建东亚不战机制的努力,都是在继承和发扬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 这种致力于和平与合作的理念,不仅在古代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望为东亚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开辟新的道路。
涉谷塔(Shibuya Tower)云卷云舒
文:cc孙聪颖
中日经贸的融合:沿着文明互鉴的主线展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日两国隔海相望,地缘相近、人文相亲,这份天然的联系,构成了两国经贸往来的底层根基;而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则是打破制度壁垒的关键转折—— 它如同为积淀千年的民间互动装上了制度引擎,让双边贸易从涓涓细流迅猛奔涌:至今规模已较邦交正常化时翻了300多倍,连续15年稳定在3000 亿美元高位,累计双向投资逼近1400 亿美元。
这些数字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刻度,更印证着一个逻辑:历史越久,文明交融越深,中日经贸合作的土壤就越肥沃。
回溯历史不难发现,中日经贸的融合始终沿文明互鉴的主线展开。从遣唐使船帆载来的唐锦、茶种(中华文化向日本的技术与文化输出),到明治维新后漂洋过海的纺织机械(日本对西方技术的吸收与向中国的传递),再到如今宁波港集装箱里的丰田发动机与海尔压缩机(现代产业的双向流动)。
千年时光里,码头吊臂的起落从未停歇,本质上都是两种文明在物质交换中完成的互学互鉴—— 它从来不是简单的商品叠加,而是文明基因在经贸往来中的渗透共生,如同京都老铺杂煮 里的滋味交融,是历史自然熬出的醇厚。
这种共生逻辑,在当代产业合作中愈发清晰。丰田广州工厂里,比亚迪刀片电池与日本混动技术的结合,是制造业理念的互补:日本对精密的极致追求,遇上中国供应链的灵活高效,让每辆汽车都带着双重DNA,在全球市场跑出1+1>2 的加速度;索尼传感器与华为手机镜头的循环,是科技产业链的深度绑定:长崎港的CMOS 芯片在深圳变身影像产品,又经秋叶原回到日本,恰似茶道回转 中茶碗的温度传递,技术在循环中完成价值放大;资生堂上海研发中心将中草药与现代美妆科技结合,则是传统智慧与现代工业的碰撞:汉方典籍与西洋化学在试管中共舞,调出的护肤品既有盛唐养颜术的根,又带着昭和工业的魂。
从实体制造到数字技术,从传统产业到创新领域,合作的形态在变,但中日两国互鉴共生 的内核始终未变。
这些融合,从来不是谁同化谁,而是如山与云的相遇—— 山为云提供依托,云为山增添灵气,两者相映成景,两种文明在平等对话中共同生长。经贸场上的握手,车间里的协作,本质上是两个民族将各自智慧与技艺放进文明熔炉,经时光淬炼,最终铸成连历史都未曾预设的新成果。这种在实践中自然生长的融合,比任何宣言都更有穿透时光的力量。
2025年3 月22 日在东京举行的第六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恰是在这份深厚融合基础上的再添动力。双方15 个政府部门负责人围绕宏观政策、经贸投资、数字经济等领域校准细节,不仅为传统合作筑牢根基(夯实互鉴共生 的既有成果),更给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节能环保等新领域打通路径(拓展互鉴共生 的新空间)。
2025年7 月1 日,由中日韩合作秘书处主办的中日韩合作国际论坛在日本东京成功举办。此次论坛以共塑未来:全球变局下的中日韩合作 为主题,与会嘉宾就三国合作的未来发展深入交流意见。(详情见:2025年中日韩合作国际论坛:把握绿色和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机遇)
这一系列带着东方智慧的积极行动,正源源不断地为略显迟滞的全球经济注入确定性。(详情见:独家|中日韩合作秘书处颜亮:三国携手共创未来)
展望未来,当日渐增多的中日合璧 创新在车间萌芽、在市场结果,当两种智慧的火花在新赛道持续碰撞,本质上仍是千年文明互鉴逻辑的延续。只要两国守着和而不同 的相处之道,沿着互利共赢的方向深耕,这棵植根于历史、繁茂于当下的经贸之树,必将为两国经济结出更丰硕的果实,也为世界经济贡献一份源自东方的共生智慧。
前述署名文章的作者川村范行教授,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与持续的实践行动,为中日友好在学术与民间层面均留下深刻印记。
在学术领域,他深耕中日关系研究数十年,系统梳理战后八十年双边关系演进脉络:从1950-60年代民间贸易破冰 的以民促官 智慧,到1972年后日本对华ODA 助力中国基建的合作实践,再到21 世纪双边贸易额突破3000亿美元的战略互惠阶段,其研究精准捕捉到经济合作是关系压舱石 的核心逻辑。他尤为重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法理价值,强调不谋求霸权 条款对地区稳定的基石作用,并在战后八十周年节点呼吁重拾日中不战 初心,为学界理解两国关系提供了兼具历史纵深与现实观照的分析框架。
在民间交流层面,基于曾在中国生活三年的亲身体验,他始终推动两国民间互动落地生根。他倡导借鉴《爱丽舍条约》经验扩大青少年交流,呼吁以兼爱非攻 的古老智慧联结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为民间对话注入文化共鸣;针对地区安全议题,他关注并支持冲绳等地民众反战运动,以实际行动呼应东亚无战 的民间诉求,让学术观点转化为促进理解的实践力量。
这种学术筑基+ 民间搭桥 的双重努力,使他成为中日友好的重要纽带,既为学界提供了理性认知的范本,也为民间交流注入了持续动能。
未来,《科技眼・看世界》将持续为中日韩学界搭建深度发声的平台,让更多兼具洞见与温度的思考在此汇聚 —— 从产业前沿的理性研判到文明互鉴的人文观照,我们期待与您一同聆听智者之声,洞察区域合作的深层脉动。敬请持续关注!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