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据悉的第二届即时零售产业大会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行业创新部主任田芮丰,做了《探索可持续性、可盈利的即时零售商业模式之路》的主题分享,他指出:即时零售作为独立赛道已发展多年,但其可持续盈利模式仍是行业痛点。
以下为田主任演讲的主要内容,分享如下:
一、即时零售成本结构:中美模式对比与行业痛点
即时零售的盈利困境,首先体现在成本结构的复杂性上。以美国头部平台 Instacart 为例,其平均订单金额为 110 美元,商品成本占比 70%-80%,骑手工资(含小费)由消费者直接支付,平台通过商品加价(比线下高 15%)和广告收入(每单 3 美元)实现盈利,单均利润约 7 美元。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线下零售的补充,依赖高客单价和消费者对溢价的接受度。
中国市场则呈现不同特点。以线下零售商视角测算,70 元订单中商品成本占比 75%-80%,另需承担 6%-8% 的平台扣点及配送费、1% 的拣货成本和 4.2%-5.6 元营销费用,毛利率仅 3%-11%。对零售商而言,即时零售需叠加线下门店的选品、仓储、人力等成本,实际利润微薄,甚至沦为 服务消费者的必需项;品牌商面临线上渠道价格内卷,促销压缩利润空间;平台则受困于履约成本高企,骑手配送支出难以摊薄。三方主体均陷入 规模扩张与盈利平衡 的双重挑战。
二、九大关键举措:生态协同与个体提效并重
针对行业痛点,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提出 供给侧三方协同 + 需求侧模式创新 的九大举措,覆盖场景、商品、营销、履约、服务等核心环节。
(一)三方生态协同:五力模型构建竞争壁垒
洞察力:解锁场景,塑造体验
随着即时零售基础设施完善,平台、零售商、品牌商需协同挖掘新场景需求。例如迪卡侬通过全渠道合作,将运动装备即时配送与户外露营、健身等场景绑定,提升渗透率。
商品力:创新商品,差异竞争
联合利华 花木星球 系列通过分析即时零售数据,推出便携装洗衣液等 O2O 定制新品,规避线下同质化竞争。品牌商可通过数据洞察开发 渠道专属品,优化品类组合。
营销力:聚合会员,联合营销
小米即时零售平台通过共享会员数据,针对 Z 世代定制 潮品闪购 活动,结合站内算法优化广告投放,提升复购率。三方需打破数据孤岛,实现精准营销。
履约力:优化供给,保障履约
宝洁与平台、零售商联动,针对爆品建立 预分仓 + 动态补货 机制,缩短配送时效。履约效率提升依赖供应链协同,如多网运力、商圈驻店模式等。
服务力:焕新体验,集成服务
凯迪仕电子锁推出 小时达 + 安装一体 服务,将商品与增值服务捆绑,提升客单价。探索 商品 + 服务 模式,可增强用户粘性。
(二)个体精耕细作:降本增效的底层逻辑
零售商:全链条运营优化
沃尔玛通过调整即时零售商品陈列、优化包装规格,实现线上线下库存融合,提升拣货效率。门店需从选品、仓储到营销环节数字化,避免 线下拖累线上。
品牌商:营销资源精准投放
玛氏箭牌将传统渠道营销费用转移至即时零售,针对平台用户偏好定制 小规格零食组合,并通过社群运营强化曝光,提升投入产出比。
平台:技术驱动履约升级
达达快送为山姆会员店提供 全心达 服务,通过智能调度算法和驻店骑手模式,降低单均配送成本。无人配送、无人机等技术试点,或成未来破局关键。
(三)需求侧创新:阶梯定价与场景分层
倡导 按需定价 机制:对紧急需求(如夜间买药、应急用品)实行溢价配送,15-30 分钟达服务可加收 5-10 元;对非即时需求(如家庭囤货)采用 凑单免运费 或 定时达,通过集中履约降低成本。此举可平衡不同客群需求,提升高时效订单盈利能力。
三、下一个突破口:数据基建与生成式 AI 的应用
即时零售的长期增长,依赖数据驱动的精细化运营和技术赋能。
数据中台构建:零售商需打通 POS 流水、库存、会员等数据,品牌商可通过平台获取商圈消费画像,三方共建 选品 - 营销 - 履约 闭环。例如某试点项目中,品牌商根据门店周边客群调整 SKU,将动销率提升 30%,滞销品占比下降 25%。
生成式 AI 探索:AI 可应用于消费者洞察(舆情监控、需求预测)、营销内容生成(定制化文案、社群素材)、供应链优化(智能补货、路径规划)等场景。建议企业 小步快跑,优先在客服问答、促销策略等标准化环节试点,避免盲目投入。需注意技术应用需以业务场景为核心,先理清流程再匹配工具,防止 为 AI 而 AI。
田芮丰表示:中国零售已进入 业态分化期,消费者需求从 一站式购齐 转向 精准匹配。即时零售的可持续发展,需打破三方博弈的零和思维,通过数据共享、场景共创、技术迭代,构建 价值共生 的生态体系。无论是差异化商品供给、精细化履约设计,还是 AI 技术的渐进式应用,核心均在于:以消费者为中心,在效率与体验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唯有如此,即时零售才能从 赔本赚吆喝 的规模竞赛,转向 有质量的增长。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