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情报网

有一种尊重,叫做不否定

蓝海情报网 679

有一种尊重,叫做不否定

来源:有话硕

“尊重”在年轻化的职场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老伯实习生》中:实习生烈灿把辛辛苦苦做好的策划书呈交给李部长,结果领导看都没看就直接扔进了垃圾桶,并要求重做。烈灿只好继续修改方案,可每次都面临同样的情形。最后,李部长干脆当面撕掉烈灿的方案,并告诉他别再浪费纸张了。

李部长的“刁难”还远不止此,致使烈灿终于明白了,他就是个自私自利,压榨新人的上级。

或许影视情节存在夸张的成分,但回想当初,作为新人的我们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烈灿的负面体验?而当我们熬成了“老资格”,有没有从李部长的身上,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

说到“熬”字,RainmakerThinking 的创始人 Tulgan 回想起一位 “年轻人”和他讲述的经历。这位“年轻人”被教导说:你要稳重点,太过“热情四射”不是件好事,那只会让你看起来很不成熟。你如果不在公司“熬个几年”,没有人会真正的拿你当回事。

不论是《老伯实习生》的剧情,还是 Tulgan 分享的故事,似乎都埋伏着一系列潜台词:

1、你刚来公司,懂什么

2、我比你更有经验和能力

3、你一位新人,不要抢风头

4、年轻人就是要耐得住性子

然而现实职场中,新一代“打工人”,尤其是“00后”,却不会对这些“陈词滥调”买账。Robert Half 发布的《Get Ready for Generation》的报告中,把“肯定他们想法的价值和尊重他们”标识为新生代的“首要需求”。这使得“尊重”这个老调重弹的话题,又被赋予了新的讨论价值,但“尊重”从来都不那么容易。

“尊重”的最大障碍来自于“人性扭曲力”

什么是“尊重”?在本文的语境中,“尊重”是“利他”的,并且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层、赞赏他人的“光辉”

第二层、考虑他人的“需要”

但实际上,总有一群人,或者我们总在一些时刻,会显露出对他人无差别的“否定”。举个例子:一位和你同时进入公司的同事最近升职加薪了,当大家谈论起这件事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你会在心里暗自念叨什么?

1、他/她就是运气好

2、他/她要管的那几个人都是“刺头”

3、当领导有什么好的,又累又烦

这样的举动看似很“无厘头”,但却深刻隐含着“心理玄机”。

社会心理学认为,我们如何感知、领悟和解读“周围的世界”,特别是他人施加的“言行”,主要取决于两个人性的基本动机:

动机一、自尊取向:保持良好自我感觉的需要;

动机二、社会认知取向:对准确性的需求

大多数人都强烈地需要维持“自我价值感”,即: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能够掌控生活的、可以按照自己的原则行事的、值得他人的爱与尊重等等(Hughes &Thomas ,1986);同时,另一个需求提醒我们,应当力求正确地看待世界。而当“自我价值感”受到挑战时,我们会尽可能扭曲事实,以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

显然,极力维持“自我价值感”的“利己性”所产生的“人性扭曲力”,成为了“利他性”的“尊重”的最大障碍。

尊重,从“不否定”开始

回到举的例子,“对准确性的需求”告诉你,同事的升职加薪是因为他/她确有“过人之处”,然而这个事实却冲击了你的“自我价值感”,并激化了你的负面心理感受:焦虑、甚至痛苦。这种由两个不同的认知或价值取向产生冲突,而导致的“心理不适”状态,被定义为“认知失调”。而当我们错误地通过抗拒、辩解、忽视等等行为,试图减少自己的“不适感”时,某种意义上是在给定一个假设:“否定他人”可以增强我们的“自尊”。事实真的如此吗?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自尊,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最终取决于“比较”后的“主观感受”。我们常常把自己与相似的人进行比较,来获得对自我的某种评价。然而,这种“社会比较”行为并不总是产生正面的结果。

一、“否定”或是一种“向上社会比较”后的“强制清除”:

电视剧《打开生活的正确方式》中,边亮的下属朱生豪,虽然野心勃勃地一直幻想着上位,但无奈自知能力、经验等各个方面都比不上边亮,只好私下搞点小动作。直到借助公司改制,内部争斗,才如愿当上了部门总监。面对“向上社会比较”后产生的落差感,朱生豪们可能会采取一系列“强制清除”的行为,例如:

1、破坏他人的努力

2、为他人设置障碍

3、将自己与他人隔离

…………

但他们并不能因此而强化所谓的“良好自我感觉”,反而会陷入自卑、压抑的负面情绪中。

二、“否定”或是一种“向下社会比较”后的“虚无优越感”:

我们在“向上社会比较”中失去的,就一定能够在“向下社会比较”中得到吗?和不如自己的人相比“让我感觉更好”,或许大家都有类似的经历。但只有“向下社会比较”,长此以往建立的“良好自我感觉”,其实是一种“虚无优越感”。例如:有人或许只是为了满足虚荣心,炫耀式的学习,以便周围的人都能够认可自己的优秀,而建立所谓的“知识优越感”。但在信息爆炸和过载的时代,它是脆弱的。类似“优越感”带给我们的“良好自我感觉”是虚无的,它甚至会引发各种负面的“否定”行为,包括:

1、对他人的意见不以为然

2、忽略他人的表现

3、轻视他人的平等地位

…………

三、我们应当寻找“社会比较”中的积极因素:

按照社会比较理论,向上或向下的“社会比较”,都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如何回避以上我们谈到的负面结果,找到其中的积极因素呢?问题的关键是思维方式,当我们狭隘封闭、刻意无视、甚至挑起对抗的时候,自然无法赞赏他人的“光辉”,和考虑他人的“需要”。只有积极开放、体贴关怀、支持帮助,才能够避免无差别的“否定”。

“尊重”是双向的,你对他人的尊重,最终会通过行为传导让你切身体会;“尊重”是全人群的,它不是某个群体的特殊话题;“尊重”是穿越时代的,它始终是我们的核心诉求之一。我们能为“尊重”找到成百上千种展现方式,但“尊重”,一定从“不否定”开始。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

标签:

ad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