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情报网

用文件夹、标签、还是MOCs?

蓝海情报网 926

用文件夹、标签、还是MOCs?

文:王智远 | ID:Z201440

古代知识,只有少数人能学习。

现代社会向第四要素、第五要素要增量,是技术、信息驱动的社会,打开手机,方法论、观点,知识,井喷式涌现。

记得2018年那会儿,知识付费嘉年华,大量内容让我很困惑,不知道学什么,学了后有什么用,怎么用,导致买很多课,依然过不好一生。

那段经历后,我开始建立笔记系统,接触第一个软件是为知笔记。笔记变多,实属无奈开了一年会员,一年之后不打算续费,但第二天打开软件,发现历史笔记忽然之间找不到了。

真的伤心难过。

后来又开会员,把笔记系统框架弄上去,却没有了以往的激情,这件事让我内心有了阴影,开始思考内容放在哪到底是安全的?

后来,中间几年折腾不少笔记软件,发现大部分都不可能实现All-in-One,最后只能妥协,我现在交叉用obsidian、Lattics、也会用语雀,Flomo来记录零散想法。

说到底,功能上大同小异,基本以文件夹、标签、链接、MOCs四种方式。你日常用用哪种?知道它们优劣势在哪吗?

身边不少人反馈,单个会用,放一起就不知道怎么搞了,我觉得,最主要是分清几种类型的作用和区别在哪?

01

先来说说文件夹。什么是文件夹?

你肯定说:类似于电脑里的文件目录,设定一个主题,把文件放进去管理。对,没错,文件夹像大树一样,四肢分叉,能让文件和文件之间层级变得很清晰。

不过,文件夹展示形式,在不同软件里也不一样。

像FlowUs、Notion、钉钉个人版、它以「块」呈现,每个「块」像一个网页,你可以在一个网页里面嵌套其他网页,非常灵活。

那么,如何建立多层次文件夹体系?

知识管理场景下,有一个原则叫:从大到小排列。我见过一些人笔记软件中,竖着排列的文件夹不少,分别叫:领域、目标、项目、专题、任务等。

我试过此类方法,后来发现,如果一开始笔记不多,这样做反而会带来困扰,它会让你觉得,每次写完笔记都要想想,我到底放哪个篮子中?

再一个,文件夹层次过多,查找起来不方便,后来就放弃了这种复杂的体系。因此,文件夹系统在管理内容时,比较固定、排它,这就导致笔记和笔记之间缺乏灵活性,形成一种固定层级体系,没法被改变。

这种设计会让「卡片笔记」创作者用起来不太方便,它阻碍跨领域思考,也抑制卡片写作本身的长期发展,其实,想要维护一个笔记库的健康,有更好的办法来建立笔记之间的联系。

那么,对于项目管理又怎么样呢?

比如:待办事项,时间表、列表,模板类工作。这完全取决于你的个人习惯,以前用的还不错,肯定相对顺手,不管怎么样,一旦项目完成,你得花巨大精力,把有价值的内容再重新整理到你的主要内容库中。

后来,我开始反思文件夹到底能帮我实现什么目的。这样一想,反而找到了答案。

因为我的写作方法,即包括自上而下、也包括自下而上,所以,我把文件夹分成了三类,这三类涵盖近100万张卡片笔记:分别是卡片库、MOC、最终项目。

卡片库里分了三个小文件夹:想法、概念和杂乱无章。

前两个文件夹里放我的零碎想法、思维模型,最后一个用来存放「定义清楚」的笔记,比如图片、人物、引用和别人写的原材料。

这样做的好处是,不管我想用库里的哪部分内容,都不用打开文件夹去找,直接用标签就能找到它们。

但要注意,过分依赖基于项目的文件夹来管理,会妨碍「思维方式」——也就是:用卡片写作法孵化出动态有趣的内容;最后,你也不可能拥有一个完整的MOCs(内容地图)。

当然,对于做个人财务管理、健康、日记类私人信息,我会建立一个独立的文件夹存放它们,以便方便日后整理,毕竟不会占太大经历。

02

标签呢?一种比较弱连接方式,不能忽视。

它给我一个快速筛选大量笔记的方法,灵活性很强,一份笔记可以打不同的标签,但问题是,标签本身不容易扩展。

比如:

假设你有一个关于品牌的标签。每次看到和品牌相关的内容,会把它放到标签下。笔记只有50条,用这个方法还可以。一旦笔记数量增加到100条、200条,标签之间就开始混乱。

你可能会发现有些内容虽然用了同一个标签,实际意思相同,或者两个标签之间,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这主要是因为,在开始做卡片笔记时,对标签没有做好规划,也不知道该怎么管理。

还有一点,很多人会根据手感自行打标签,它给内容打上概念卡、方法论卡、案例卡,随着时间推移,卡片多了种类还不一样,也很头疼。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

标签:

ad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