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消费市场,一个引人深思的商业现象是:凭借借来的东风迅速起飞的企业,最终却在路径依赖中迷失了自我。金添动漫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添动漫)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这一商业现象的鲜活样本。
客观来看,这是一份比较不错的成绩单:2022至2024年间,公司营收从5.96亿元增长至8.77亿元,净利润从3671万元跃升至1.3亿元,毛利率也从26.6%提升至34.7%。然而,若将这份招股书置于行业背景下细细品读,会发现这些光鲜数字背后也隐藏着一些深层隐忧。
这家公司的故事始于2009年。那一年,金添动漫获得了奥特曼的IP授权,并在此基础上于2015年推出了里程碑产品奥特蛋。这款将软糖、奥特曼摆件与收藏卡巧妙结合的产品,精准切中了儿童吃、玩、收集的复合需求,在2016年实现销售额突破1亿元,一举奠定了公司在IP趣玩食品领域的市场地位。
此后,金添动漫沿着这条被验证的路径加速扩张,构建起涵盖超600个SKU的产品矩阵。旗下伊脆薯条产品更曾在2017年占据全国院线市场约七成份额,展现出强大的渠道能力。
然而,历史的成功路径,往往成为未来发展的最大枷锁。
最新的招股数据显示,公司营收与净利润增速较已分别同比放缓至9.82%和13.45%。更值得关注的是业务结构的冰火两重天:截止2025年6月30日,核心品类糖果与饼干保持稳健增长,增幅较去年同期分别为37.75%和25.63%;而海苔、巧克力、膨化食品等其他品类则出现16.9%至30.81%不等的下滑。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4年中国IP趣玩食品市场规模为115亿元,金添动漫以7.6%的市场份额位列行业第一。但这个第一的含金量值得商榷——行业前五名企业的市场份额合计仅16.7%,整个市场仍处于高度分散状态。
7.6%的市场份额,与其说是竞争优势,不如说是脆弱领先的写照。
这种脆弱性在公司的资本路径上也可见一斑。这并非金添动漫首次接触资本市场。公司曾于2016年8月挂牌新三板,又在2021年主动摘牌。新三板期间的财务数据显示,公司在2017年至2019年间保持了增长态势,年营收从2.69亿元增至3.88亿元。但这段经历也暴露出新三板在流动性和融资能力上的局限,难以支撑公司更大的扩张野心。
如今转战港交所,金添动漫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拓展海外市场、丰富IP组合等方面。但当我们审视其招股书披露的细节,不禁要问:这家依靠借来的IP建立起商业帝国的公司,是否已经触及了当前商业模式的天花板?在IP授权费侵蚀利润、客户集中度持续攀升、自有IP建设乏力的多重挑战下,金添动漫将如何向资本市场证明其持续增长的能力?
01、在市场的阴影里追随
金添动漫的崛起,始于一次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创始人蔡建淳早年经营饼干厂时,每吨饼干仅能售得1.5万元,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利润微薄。正是这种生存压力,促使他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2004年,随着《蓝猫淘气三千问》等国产动画的热播,蔡建淳敏锐地察觉到动漫形象对儿童消费的带动作用,由此创立添乐卡通,开启了动漫食品的探索之路。
2009年获得奥特曼IP授权,成为公司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这次合作不仅开启了与日本顶级IP方的长期合作关系,更重要的是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基调。
但正如开头所说,成功的路径往往成为发展的桎梏。 金添动漫复刻奥特曼模式相继将小马宝莉、蜡笔小新等知名IP纳入麾下,拥有26个热门IP。
然而,这26个IP均为非独家授权,协议期限通常只有1-3年。这意味着竞争对手可以随时以更高价截胡。其中,核心IP奥特曼的授权仅剩12个月,如同一把悬顶之剑。
没有IP主权,就难有命运自主权。
随着IP授权模式的商业价值被市场验证,食品行业的IP联名日渐泛滥。据角研社统计,今年上半年已有76个食品品牌与138个IP策划了178起联名合作。但这种换衣不换体的联名模式,本质上是在透支IP的情怀价值,产品本身缺乏核心竞争力。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同一IP被授权给多个竞争对手后,产品同质化难以避免。当消费者面对相似的外包装时,最终决定购买的仍是产品本身的质量。招股书显示,公司三大IP(奥特曼、小马宝莉、蜡笔小新)贡献了78.5%的营收,前五大IP占比更高达85.7%。这种高度集中的IP依赖,使得任何一项授权变动都可能对业务持续性造成影响。
由此来看,金添动漫的商业模式,更像是在为IP方打工。 其核心能力并非创造IP价值,而是在授权期内尽可能高效地榨取IP的短期流量价值。这种模式既决定了其利润天花板,也预示着被替代的极高可能性。
财务数据为此提供了有力佐证。2024年,公司支付了3678.6万元的IP版权费,相当于每卖出100元产品,就有约4.2元要上交给IP方。相比之下,拥有自有IP的泡泡玛特无需承担这笔成本,其毛利率常年维持在60%以上,远高于金添动漫截止2025年6月30的34.7%。
艺术潮玩IP机构十相宜创始人王凯英道出了IP授权方的普遍心态:很少有IP方愿意把品类授权给独家公司,因为食品有保质期,需要在合理授权期内完成销售,这涉及库存风险。对IP方而言,将IP分散授权给不同公司显然收益更大。
尽管金添动漫在招股书中宣称计划开发自有IP,但其投入规模却难以支撑这一愿景。2022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总计不足500万元,与同期支付的巨额IP版权费形成鲜明对比。报告期内,自有IP产品收入占比始终低于10%,原创角色如金添熊趣玩宝的市场表现,远不及借来的热门IP。
在行业向IP自有化转型的大趋势下,金添动漫仍囿于外部IP搬运的旧模式。
02、纸牌屋上寻增长
如果说IP之困制约了企业发展的上限,那么渠道层面的风险则动摇了其生存的底座。招股书显示,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从2022年的4.1%飙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40.7%,其中最大客户贡献了23.6%的营收。
这意味着,金添动漫的增长叙事已从一个面向广阔市场的品牌故事,收缩为一个依赖少数大客户的订单故事。这种转变不仅带来议价权的丧失,更将公司置于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之下——任何一个核心客户的战略转向,都可能引发其业绩的地震。
这种风险的具象化体现在财务指标上:公司贸易应收款项从2022年底的409.1万元激增至2025年中的2769.5万元,周转天数从3.5天拉长至10天;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仅为5923.7万元,与7000万元的期内净利润大幅背离,陷入纸上富贵的尴尬境地。
当然,面对如此困局,金添动漫并非无所作为。为化解客户过度集中带来的风险,公司近年来积极拓展线上渠道,先后入驻抖音、拼多多、天猫、淘宝等主流电商平台,重点布局海苔零食、小型糖果等轻量化产品。同时,尝试对接名创优品、永辉超市等线下直销客户的线上渠道,意图构建线上辅助、线下为主的多元销售格局。
不过电商平台在金添动漫的体系内,似乎仍被定位为补充铺货渠道。其产品销售以第三方店铺的单品展示为主,未能建立品牌官方旗舰店,更未形成线下种草、线上转化的营销闭环。
这种浅尝辄止的线上布局,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传统批发思维与当代品牌零售之间的认知断层。 在内容驱动的电商新时代,金添动漫仍将上线简单等同于铺货,而非建品牌、触用户。一个缺乏内容创作能力、无法与消费者直接对话的品牌,在渠道的洪流中随波逐流或许已是不错的结果。
除此之外,金添动漫还加码展会营销。2025年7月,公司携柯南、哪吒、蜡笔小新、奥特曼等IP阵容亮相粤港澳大湾区食品博览会;10月,又现身上海CTE玩具&潮玩展。这种高频的行业曝光,确实在短期内巩固了其中国最大IP趣玩食品企业的品牌形象,也成为获取行业动态、接触潜在IP授权方的重要窗口——2015年的漫博会上,公司正是通过这一渠道获得了迪士尼的品牌授权。
这些以B2B为核心的贸易展会,核心功能始终是寻找经销商和渠道商。频繁的展会亮相,反而凸显了公司对资源整合路径的深度依赖——习惯于在B端战场寻找现成解决方案,却始终缺乏直面C端消费者、构建品牌忠诚度的战略决心。
换句话说,这倒是有点像一种战术层面的勤奋,用以掩饰战略层面的惰性。
根据招股书披露,公司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提升产品开发能力、扩充销售网络、丰富IP组合等方面。其中,海外市场拓展被列为重点方向,公司看中东南亚地区儿童人口占比高、现有IP具备认知基础等优势,将其作为国际化布局的首站。
然而,海外扩张的美好蓝图下,潜藏着熟悉的隐患。 东南亚市场并非等待开发的蓝海,万代、乐高等国际巨头早已深耕多年,本地IP也在快速崛起。更重要的是,金添动漫计划带去的,依然是那套成熟的IP搬运工模式,在没有建立品牌认知和用户忠诚度的前提下,仅凭知名IP打开市场。这条路在国内已被验证难以走远,在海外很可能重蹈价格战和同质化竞争的覆辙。
因此,将国内已验证的脆弱模式复制到海外,并非真正的降维打击,而更像是一场风险转嫁。 在东南亚,公司将直面拥有顶级自有IP和全球运营经验的国际巨头,其搬运工模式的竞争力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反观行业内其他企业,盐津铺子通过全渠道布局,实现线上营收占比超30%;布鲁可深耕用户运营,通过BFC创作大赛等社区活动提升用户粘性;卡游则在IP端以高额授权金构筑竞争壁垒。
这三家企业的选择,恰好在渠道、用户和IP这三个核心要素上勾勒出不同的护城河模式。 相比之下,金添动漫在每条路上都浅尝辄止,陷入了什么都想要,却什么都抓不牢的战略焦灼。
03、写在最后
金添动漫的创业史,无疑是中国快消企业借助外部资源快速做大的典型样本。它成功地证明了 水能载舟——善于借力,抓住风口,可以让一家传统工厂迅速驶入蓝海。
但它的现状,也更深刻地揭示了 亦能覆舟——若不能在被载的过程中,打造出自己的船体(自有IP)、引擎(研发创新)和罗盘(用户直连),那么当风停浪息,或者水(IP方与渠道)改变流向时,便是搁浅之时。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招股书中用了大量篇幅描述风险因素,包括可能无法续签现有授权协议、依赖非独家IP授权、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集中等。这种坦诚固然是值得肯定,但对于现阶段的金添动漫而言,真正的挑战不是如何讲好一个港股上市故事,而是能否下定刮骨疗毒的决心,回答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抛开所有借来的光环,我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在IP产业这条赛道上,真正的赢家永远是那些掌握了价值创造源头的企业,而非价值链上被动的追随者与搬运工。
当潮水退去,站在市场身后的玩家,终需看清自己身在何处。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