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云AI时代的硬实力,有了更加具象化的呈现。
2025年11月中旬,国际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了四篇关于GenAI的技术创新报告。按照自上而下技术栈逻辑,报告被划分为四个评估维度,分别为GenAI云基础设施、GenAI工程、GenAI模型以及AI知识管理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云在上述四个评估维度中均位于新兴领导者象限,并与OpenAI、谷歌打得有来有回。
具体来看,在面向GenAI的基础设施维度,新兴领导者象限有阿里云、微软、谷歌、AWS四家厂商入围,华为云和腾讯云位于远见者象限。
在GenAI工程维度,阿里云位于领导者象限,在纵轴特征以及横轴未来潜力指标上,优于AWS、谷歌、微软。
在GenAI 模型提供者维度,阿里云处于领导者象限,并在特征指标上超过AWS、微软,仅次于谷歌和OpenAI。
在AI知识管理应用/通用生产力维度,阿里云处于新兴领导者象限,且是国内唯一入选的云厂商。
这四份报告之所以足够硬核,在于其采纳了市场和行业认可的细分评估标准,兼顾技术先进性与落地成效。例如,Gartner将对基础设施的考核细化为,面向模型训练、推理和服务所提供的基础设施优化;将对生产力层面的评估解构为搜索、对话平台及生产力工具等核心能力。
阿里云交出阶段性答卷的背后,是阿里自上而下全栈式AI投入的战略决心和高强度、持续性的迭代能力。新时代变革下,挑战者无数,但从互联网到AI大模型,阿里云却从未缺席过。
全栈式AI投入的决心
对于阿里这样业务盘根错节的商业巨擘而言,任何一次重大转型都如同大象转身。阿里在云计算的全栈式押注,在外界看来可能是一场豪赌,但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共识和笃定。
这一战略定力,在吴泳铭上任后进一步落地为清晰的行动路线。2023年9月,阿里明确用户为先、AI驱动为两大战略重心,释放出聚焦主业、集中资源攻坚电商与AI的信号。
今年2月份财报会,吴泳铭首次明晰了对云方向的战略重心,强调在三个方向加大投资:一是AI和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AI基础模型平台和AI应用;三是现有业务的AI转型升级。
为支撑这一蓝图,阿里计划在未来三年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云与AI硬件基础设施,这一金额已超过过去十年总和,也创下了中国民营企业在相关领域的最大规模投资纪录。
尽管这一数字在当时国内语境堪称空前,但若将其置于全球AI基础设施的竞争格局中,则更凸显出这一赛道的战略重要性与国际玩家的投入强度。当前,人工智能的竞争看似迅速转向基础设施层面的竞赛,实则是为下一阶段的智能化能力奠定根基。
在这一背景下,国际领先企业已纷纷启动更大规模的投入计划:OpenAI后面宣布将在未来8年投入约1.4万亿美元,用于新建与扩建人工智能数据中心;meta也计划,未来三年在美国基础设施与就业领域投入6000亿美元。现在,回过头再看阿里的决定,精准地命中了对市场和未来趋势的判断。
在AI新时代,未来究竟通往哪里,这个问题令许多玩家陷入了迷茫。在接连不断新技术的刺激下,未来仿佛笼罩着层层迷雾。
阿里云是为数不多回答清楚这个问题的厂商。2025云栖大会,吴泳铭首次系统描绘了通往ASI的演进路线:第一阶段:智能涌现,AI通过学习海量人类知识具备泛化智能;第二阶段:自主行动,AI掌握工具使用和编程能力以辅助人,这是行业当前所处的阶段;第三阶段:自我迭代,AI通过连接物理世界并实现自学习,最终实现超越人。
为实现这一目标,吴泳铭明确了阿里云未来的战略路径。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统,超级AI云是下一代计算机。在这基础上,阿里云将逐步演化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全栈式一词再次被提及。
阿里云的全栈式布局,本质是打造一个从技术到业务的AI能力转化链。它从自研的算力基座与通义大模型出发,通过百炼等平台将顶尖AI技术转化为易于集成的服务,最终无缝对接到各行业的具体应用中,赋能企业快速实现智能化升级,让前沿技术真正转化为商业生产力。
这份布局不只是技术堆砌,更包含了一套清晰的战略逻辑。一方面阿里云通过开源的通义大模型,试图成为AI时代的安卓系统,构建生态壁垒。另一方面,通过打造超级AI云这台下一代计算机,提供坚实的算力基础。全栈的优势在于协同效应,阿里云自研的AI基础设施与通义大模型可以进行深度协同优化,既能提升在云上调用和训练模型达到最高效率,也能提升企业交付效果。
保持持续性的领先优势
商业世界的竞争,短期看是速度的比拼,长期看则是耐力的考验。穿越周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就云计算的赛道,想要弯道超车者甚多,但能够持续保持活力和领先优势者甚少。
如果仔细观察,在Gartner所出具的四份报告图中,相比于其他入围选手,谷歌云和阿里云是相对更加全能型的选手。AI时代的竞争,本质上是云+模型+芯片三位一体的垂直整合之战。
谷歌以TPU芯片、Gemini模型和谷歌云形成闭环。阿里则以倚天/含光芯片、通义千问(Qwen)模型和阿里云奠定基石。相比之下,亚马逊与微软虽在云和芯片上布局深厚,但其模型在能力与生态影响力上尚未达到顶级水平;而OpenAI等明星公司,虽以ChatGPT等模型跻身头部,却在底层算力基础设施上存在依赖性。
有意思的是,谷歌和阿里恰好代表了当下大模型竞争的两种路线。谷歌凭借闭源的Gemini建立技术壁垒,以头部能力和API服务塑造其护城河;而阿里则通过开源的Qwen广结生态同盟,以技术普惠和开发者生态赢得市场。这不仅是商业选择的分野,更定义了AI未来的两种可能形态。
2023年8月,阿里云开源了70亿参数的Qwen-7B模型,成功打响大厂开源的第一枪。首次开源后,Qwen便以惊人的节奏持续开放更大、更多的模型,开源720亿参数的Qwen-72B,一举填补了国内缺乏对标Llama 2-70B级别优质开源模型的空白,被业界认为是最强开源模型。同时,通过开源小至1.8B的参数模型和音频大模型,实现了全尺寸、全模态的战略布局。
Qwen让Llama成为了过去式,也被称为真正的OpenAI。HuggingFace CEO曾连发12条推文向全球开发者力荐Qwen3-Coder,英伟达CEO黄仁勋公开指出,Qwen已占据开源模型大部分市场份额且领先优势扩大。
据我们了解,Qwen正在成为To B企业搭建业务的选择。这里面是综合性的考量,Qwen本身对外提供了全尺寸和全模态的产品,方便企业用户任意调取和在各个场景中做测试。不少企业内部反馈,用Qwen来跑模型更具备性价比,这对开拓新业务预算较为有限的企业十分重要。Qwen强大的开发者社区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通过集体智慧诞生了诸多精准适配场景的加强版Qwen,也降低了一些企业的使用门槛。
截至目前,Qwen系列模型在全球主要模型社区的累计下载量已突破6亿,衍生模型数量超过17万,成为全球开发者和企业采用最广泛的开源模型之一。Qwen仍处于快节奏的更新速度当中,下一代模型架构Qwen3-Next的训练和推理效率创下新高,模型训练成本降9成,长文本推理吞吐提升10倍。
如果说B端的竞争是筑基,那么C端的角逐则是布道。谷歌与阿里深知,真正的影响力不仅在于服务企业,更在于如何重新定义每个普通用户与AI交互的方式。一旦技术能力通过最广泛的终端应用得到释放,未来则有望构建从基础设施到消费场景的完整生态闭环。
从AI播客到文生图、生视频编辑器,谷歌一直都在探索C端应用的可能性。近期,谷歌的Nano Banana2再次小出圈了一把,图片生成被用户玩出了花儿,海贼王分镜漫画一键生成、设计海报不用修改直出,中文理解能力也令人眼前一亮。
无独有偶,阿里也在加紧布局C端市场的步伐。11月17日,阿里正式宣布推出千问项目,后期计划与阿里生态内的各类生活场景深度结合,打造背后集合阿里各类服务的AI统一入口。
第三方数据显示,千问App公测一周,下载量已突破1000万次,超越ChatGPT、Sora、DeepSeek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AI应用,其爆发式增长甚至在海外社交媒体引发了Qwen Panic(千问恐慌)的热议。
而随着夸克AI眼镜的发布,阿里便可以再进一步,把千问的智能从虚拟App延伸至实体硬件,打破虚拟与现实的边界,从而为用户提供一种更无感和沉浸的AI原生体验。
云计算是场长期马拉松
Gartner的评估维度更多体现在云厂商的硬实力上。不可否认,从芯片、算力到模型平台的全栈式AI硬实力,是云计算在AI时代扎根立足的基础与根基。
但也应当看到,一些厂商在Gartner标准之外,凭借其独特的软实力构建了同样坚固的护城河。例如,微软凭借其与企业级应用的无缝融合能力,通过Copilot构建了极高的用户粘性。
云厂商在互联网时代积淀的优势,也正在延续至AI时代。亚马逊凭借全球电商生态与AWS的协同效应,将其规模化基础设施运营能力转化为AI服务的底座;微软则将其在企业和开发者领域的深厚根基,通过Azure与OpenAI的绑定,转化为企业级AI应用的信任额度;而谷歌则将其在搜索与移动生态中的优势,内化为数据与分发网络的天然优势。
可见,在AI时代,各家云厂商实则是将其传统优势与AI技术深度融合,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路径:有的长于生态,有的精于企业服务,有的强于技术突破,共同勾勒出多元发展的产业图景。
除了阿里云外,我们也越来越看到了许多中国的力量。Gartner榜单中亦有腾讯云、华为云的身影,它们在GenAI的基础设施等维度被列为远见者。
同时,来自中国的AI厂商也展现出创业公司的活力,例如月之暗面Kimi开源了编程大模型并测试其深度研究Agent,而MiniMax则持续迭代其推理与视频生成模型,并凭借其AI视频工具和C端AI应用在海外市场获得了声量。
将机场变为云计算的战场,并纷纷亮出第一的身份,是今年行业一个标志性的现象。但现在看来,或许恰恰是一个积极信号。竞争不仅没有带来厂商的内耗,反而共同做大了蛋糕。这证明了云计算在拥抱AI技术后,云市场再次回到了高增长、高价值的核心赛道。
当云与大规模如同水、电、煤一样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这就决定了云计算市场必将属于长期主义者。
这一领域的重资产、长周期与强技术特性,天然地筛选掉了追逐短期红利的玩家,最终胜出的,必然是那些具备战略耐心、持续进行技术投入并构建完整生态的企业。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