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在国内卖疯了,但却越来越难让人心动。根据2025年第二季度报告,vivo以9%至9.2%的全球市场份额稳居第四,不仅跑赢了大盘,更以4.8%的出货量同比增幅,成为全球增长最迅猛的中国手机品牌。这份在红海中逆流而上的成绩单,实在令人刮目相看。
究竟是什么样的内功,让vivo能在全球需求疲软、竞争白热化的环境下,依然绽放出如此活力?一方面,离不开其强大的线下渠道体系。全国超过20万家门店,从一线商圈到乡镇街道,几乎无处不在;另一方面,增长得益于该品牌在印度、中东与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等关键市场的持续扩张,同时,vivo也在逐步提升其在欧洲市场的份额。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销量数据亮眼,vivo却始终未能摆脱性价比标签,品牌溢价能力远不及华为、苹果,甚至逐渐被OPPO和小米在声量上反超。vivo看似稳固的市场份额,正被多方力量悄然蚕食。
vivo的守正出奇
当别的品牌还在比拼参数、抢首发的时候,vivo一句人文之眼,科技之心,反而一下子戳中了用户真正的需求,大家其实更在乎拍得好看,而不是跑分多高。vivo没有一味强调极限性能,而是把重心放在了影像体验、手感外观和系统流畅度上。
更关键的是,vivo成功把影像做成了自己最宽的护城河。华为强在XMAGE和可变光圈,苹果强在视频和真实色彩,而vivo靠的是蔡司联名、自研V系列芯片和人像算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尤其在拍人像、夜景和视频防抖上,vivo的口碑甚至超过了苹果。很多人选vivo,不是因为参数多顶,而是因为拍人就是好看。这个鲜明而直观的长板,让它成功在中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
在产品策略上,vivo也越来越技术驱动。不再只依赖线下渠道和明星代言,而是实打实地投入自研芯片、蓝心大模型和OriginOS系统。比如2023年的V3芯片让4K电影人像成为现实;2024年的蓝心大模型实现了端侧100亿参数,AI修图、通话摘要、写作助手等功能迅速落地。值得注意的是,vivo并没有像某些品牌那样盲目扩张生态链,而是始终聚焦手机主线,再逐步延伸到平板、耳机、手表等核心品类,这是一种更专注、也更可控的打法。
而最核心的一招,始终是vivo的用户洞察。从早年的美颜自拍、Hi-Fi音乐,到现在的蔡司影像和折叠屏,它的产品定义始终围绕真实的使用场景展开。不过度堆参数、不盲目追热点、坚持手感与视觉的平衡,这种反参数的思路,反而让它形成了独特的品牌认同。当别人还在卷硬件规格的时候,vivo早就开始思考:什么样的手机,才会让人愿意一直用下去?
看上去很美,摸上去很烫
然而现实从来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成功者,vivo 眼前的优势,正在被对手快速模仿、全面包抄。
首先不得不提华为的强势回归。搭载麒麟9000s 芯片的 Mate 60 和 Pura 70 系列简直一机难求,鸿蒙系统带来的生态协同体验更是别人没有的。华为用户的忠诚度特别高,尤其是在高端商务和政企市场,vivo 到现在依然很难打进去。2024 年上半年,华为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已经回升到 16.8%,几乎逼平 vivo 的 17.2%。
苹果则是另一个级别的对手。A系列芯片 + iOS系统 + 生态闭环,让 iPhone 在高端市场几乎找不到对手。苹果用户的换机周期长达三四年,品牌黏性极强。反过来看,vivo 至今还没有一款真正能对标 iPhone Pro 级的超旗舰机型。OPPO 和小米也没闲着,不断变换打法。OPPO 全力押注 AI 和折叠屏,Find X8 系列用上自家训练的安第斯大模型,首款竖向小折叠屏 Find Flip 预售就破了百万。小米则是靠 HyperOS、造车和性价比三路并进,尤其是 Redmi K 系列,在线上市场特别能打。vivo 的 X 系列产品虽然不错,但市场声量却常常被它们压过一头。
另一方面,vivo 那个线下之王的标签,到现在还是一把双刃剑。线下渠道帮vivo 稳住了下沉市场,但也导致它在线上声量偏弱,很多互联网用户对 vivo 的认知度不高。至今还有不少年轻人觉得 vivo 性价比低没什么黑科技,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它的线上转化和粉丝文化。
哪怕是vivo 最拿得出手的影像系统,也不是没有短板。算法风格太依赖人像美化,常被专业用户吐槽涂抹感太重;视频能力虽然强,但稳定性还是不如苹果、三星。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也能看到用户抱怨系统更新慢售后网点少降价太快等问题。怎么平衡线下与线上、大众与高端、审美与性能,是 vivo 今后必须长期面对的课题。
vivo不能只会拍照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规模早已见顶,年销量徘徊在3亿台左右,换机周期延长至28个月以上。整个行业已从当年的配置比拼进入体验决胜阶段。手机,早已不再是单纯的通讯工具,而是个人数字生活的中心终端。如果vivo迟迟找不到第二个增长引擎,就很可能走上中兴式的老路,销量看着还行,但赚钱不多、品牌形象固化、用户越来越想不起来它。
首先就得攻克高端这一关。vivo X100系列的拍照确实没得说,但光靠影像,很难撑住6000元以上的价位。用户选华为、选苹果,不光是买手机,更是选系统、认品牌、冲生态去的。vivo必须加速把蓝河OS生态搞起来,在IoT领域拿出真东西,不然高端市场站不稳。
再说渠道,也得大变样。线下店不能光摆手机,得把服务、体验甚至跨界内容融合进来。线上也不能只靠京东天猫这种传统货架,得学学经营粉丝社群、打造技术人设,甚至像红米那样制造话题、搞营销事件。
最根本的还是技术这块不能落下。vivo研发投入其实不少,但现在得清晰地告诉用户:vivo到底是谁?华为讲自研可控,小米讲万物互联,苹果讲体验为王,vivo如果永远只讲我拍照好,那大家就永远觉得你只是个特长生,而不是全能型选手。现在手机行业早就变成存量竞争了,未来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深度和持续活下去的能力。
结语:
说到底,手机早已不是一个纯粹的硬件生意,而是一场关于体验、生态和品牌力的综合竞争。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过去的渠道优势,并不意味着未来的持续增长。手机这条赛道上,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持续进化的玩家。如果vivo不能彻底跳出机海战术思维,尽快补足高端突破、生态建设、全球化布局这三块短板,那么即便它现在仍是销量巨头,也可能陷入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的困境。
vivo不缺销量,缺的是一个时代性的答案它不缺制造能力、不缺渠道、不缺用户,缺的是顶尖的技术符号、清晰的生态战略和坚定的高端决心。vivo需要的不是又一款畅销机,而是一款能定义行业、代表时代的产品。
这条路很难,但这是所有想成为长红品牌的企业必经之路。销量冠军终会易主,只有技术领袖和品牌标杆才能穿越周期,持续赢得用户与资本的尊重。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