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情报网

入行3年和3个月的差距,不在经验,而在做事的基本功

蓝海情报网 365

入行3年和3个月的差距,不在经验,而在做事的基本功

假如,你现在做的是一个内容营销岗位的工作,产品部门最近想要推送一期功能更新,你会怎么做?

你可以不管三七二十一,让产品同事给尽可能丰富的素材之后,就开始撰写;你也可以借助产品的基础素材,然后叠加自己的想法,再开始撰写;你甚至可以只要产品给重点,剩下的全部自己天马行空,自由发挥进行撰写……

这几个里面哪个是对的?或者说哪种是更好的方式?

我想说——都不对!!!

这些方式,看上去是在执行任务,实则是思维的懒惰。你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性问题: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也没有按阶段抓住重点。

一个看似简单的功能更新发布,如果你只是把它当作一次写完就发布的任务,你很难把事情做得漂亮;而我们要修炼的,是把任何一件小事,都做出结构、做出成果、做出复盘的基本功。

这件事,想要做得更好,应该这样拆解:

明确目标:你的内容,是为谁、为什么存在?

内容不是写出来给老板看的,也不是为了证明你很努力。内容的目标必须清晰,并直接服务于业务目的。

是拉新,还是促活,还是促转化?是面向老用户的功能告知,还是吸引新用户注册试用?是做品牌印象,还是推具体行动(注册/升级/咨询)?

很多时候内容写得零散,是因为写作者心里没有箭靶——你不知道你要命中的目标是什么,只是凭感觉写点什么。

建议你在动笔之前,先回答这3个问题:这次功能更新,我们最想影响的用户是谁?他们当前对产品的认知卡在哪?我希望他们读完这篇内容能做什么?

内容不是自我表达,而是一次转化设计,你需要明确的是从哪到哪:从不了解 → 了解;从冷淡 → 好奇;从好奇 → 行动。每一个你想唤起的行动,都应该经过思考之后再落笔。

抓住重点:你写的是对用户有用的,而不是看上去合理的

内容发布最忌讳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所有功能堆上来,好像多说一句就多一点价值。但ToB用户不是看你写得多,他们要的是我能不能三五秒内知道这个对我有没有用。

你要做的是——提炼重点、做减法。以下是一个有效的筛选标准:

这个功能是否带来了明显的使用路径变化?

是否能解决某个真实的用户痛点?

有没有可量化的改进指标(比如速度、准确率、步骤减少)?

能否快速用一句话总结价值(效率提升、流程优化、数据准确等)?

只有能通过这些判断的内容,才值得成为主推亮点。

分清阶段: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侧重点

做内容不是写完一篇文章这么简单,它包含撰写前、撰写中、发布后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标与判断标准。

撰写前:对接环节,是建立共识的关键

别只问产品你们这次更新了什么,而要主动问:这次更新对哪个角色最有用?是新功能,还是旧功能优化?有没有实际的使用数据支持?产品希望通过这次更新,传递怎样的产品进化方向?

这些问题看似繁琐,其实是你获取内容策划权限的关键。

你不只是搬运工,你是这场信息转化的设计师。

撰写中:结构清晰,逻辑连贯,别堆素材,要讲人话

撰写时,不是素材越多越好,而是要帮助用户快速理解并行动。

这些点,都需要考虑到:开头是否需要场景切入?可以点出客户问题 + 提出解决方案。功能说明如何简单直接?比如功能是啥、怎么用、对用户有什么好处。如何可视化呈现内容效果?是否需要加流程图、对比图、前后截图,让对照说明更具冲击力。如何加触点让用户开始行动?你想让用户现在就去做什么、点哪里、联系谁,文章里面都要做好触点设计。

不要只用我们做了什么来写内容,而要聚焦用户会得到什么。

发布后:不是发出去就完事了,而是要闭环+迭代

很多新同事常常一发完就结束,这其实丧失了非常重要的一环——反向反馈机制。

比如,我们可以看数据是否达到预期(点击、转化、跳出率)?客户是否产生困惑?哪些图、话术、结构被证明更有效?哪些内容可以沉淀为长期资产(知识库、FAQ等)?是否需要给产品反馈情况?······

一次内容,是你对外发布的资产,是你内部能力迭代的试验田,也是你将内容营销价值最大化的又一次突破。

写一篇产品功能更新内容看似是个小任务,但其实它是一次完整的工作流操练:你有没有站在业务目标之上看内容?你能否透过功能点,提炼用户语言?你有没有让发布行为闭环复盘,而不是一发了之?最重要的,你有没有把内容当作驱动业务的工具,而不是一个任务清单?

所以,我想对每一个正在做ToB内容或者ToB从业者说:无论你工作多久,好的做事习惯,是必须要反复打磨的基本功。懂结构,抓重点,做复盘,只有把方法论变成做事习惯,你的工作才会越来越像一名思考型操盘手,而不是只会机械操作的执行者。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

标签:

ad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