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潮州痞子蔡。
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投手,相信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也应该看到不少:
把素材扔进去账户,第二天看后台,发现ROI低于1就关掉,接着再上新素材,不好再关,再上新,依次循环,像把一堆硬币往上空扔,看哪一枚能出现人头在上一样。
日复一日,账户里堆满ROI小于1的广告或素材关停的操作日志,预算烧得干净,却总是给理由说素材质量不行。这真的不是单单素材问题,是工作思路问题,优化水平的问题。
他们把广告当成彩票,把概率事件当成测试、验证出来等结果的事件,其实是一种思路上的偷懒。因为只需要做两件事:上线和下线关闭!投放中间那段最难的——盯数据、调出价预算、拆组、改定向、拉时长、做对比、复制、迭代、算成本等等,全都没有!
投放中间那段最难的——盯数据、调出价预算、拆组、改定向、拉时长、做对比、复制、迭代、算成本等等,全都没有!
表面上看是素材的快速试错,其实是把风险全部推给了概率,把自己变成了流水线工人,然后自己心里大骂投放就不是人干的,就是一个工具人而已,确实投放是相对比较累,但是也不能这么埋汰投放,说的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一样!
这种赌概率的玩法在流量的红利期还能混一混,平台缺内容,随便给量。现在池子小了,竞争多了,算法把流量给了更懂它的人,于是这批投手开始哀嚎成本太高、量太小、出价太低。他们不知道,系统早把他们标记为低质投放账户,权重越来越低,跑得动才怪。
想走出来,我们第一步先承认:ROI不是测出来的,是管出来的!一条素材从上线到盈利,广告账户中间至少有十几次微调,每一次都要记录数据、下判断、做动作,像医生一样记录诊断结果,不能嫌麻烦。
关掉一条计划通吃的幻想。同一套素材,可以拆成五六个组或不同账户:不同出价、不同定向、不同版位,让它们互相竞争,像自己打自己,把流量成本和转化路径跑清楚;别心疼预算,这点学费比盲目上新便宜多了。
把账户当账本,每天算两笔数,其实就是在对变量或基于逻辑推演知道的可能的结果去做不同的动作验证:
一笔是花出去的钱带来了多少毛利,一笔是再花一块钱还能带来多少毛利。当第二笔数低于零,就把这条计划降价或停掉。听起来像财务,其实就是把投放从玄学拉回算账的原始阶段。
建立自己的小数据库,把跑过的素材、定向、出价、ROI、生命周期全扔进一张表。每周拉出来看一次,你会发现某些组合就是比别人稳,某些时间点就是比别人贵。
数据不会说谎,只是你以前懒得看。
把上新当成必要的一招,而不是唯一一招。账户里已经有跑过的素材,先拆组、换定向、改文案、调落地页,把这些做完还救不活,再考虑上新。上新是补充弹药,不是救火队长。
因为还有账户结构需要你去调,因为有数据要看需要你去调,因为还有空耗或亏损需要你去调,因为还有......
我们把投手两个字拆开看:一半是投放,一半是手艺人。投放靠系统,手艺靠人。
手艺包括:写文案、观察前3秒、看账户数据、看结构、看竞品、拆落地页、看素材的用户反馈等等。这些活没人替你干,只能自己做,做多了就有手感。
最后,别把媒体当敌人。媒体是想赚钱,但媒体有算法,这个算法对大家都是公平的。
那我们不要仇视它,对抗它,而是去理解它,然后顺着它的思路去做反而效果更好!
算法只是个大号的复读机,你喂它什么,它就重复什么。你给它高点击、高转化、高留存,它就给你量。你给它垃圾,它就帮你烧预算,想让它听话,先把自己整理清楚。
别再幻想一条素材打天下,也别再抱怨平台不给量,广告投放没有奇迹,只有算账。
把每一次投放当成一次小生意,进货、卖货、算利润,亏了就改,赚了就放大。久而久之,你会对数字有嗅觉,对素材有判断,对账户有掌控。到那时,你就不再是测试员,而是真正的投手!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