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情报网

不以补贴冲单量,叮咚买菜靠 克制 连赚了 10 个季

蓝海情报网 730

不以补贴冲单量,叮咚买菜靠 克制 连赚了 10 个季

大家好,我是专注即时零售领域的刘老实。

当即时零售的补贴战此起彼伏,当生鲜电商的模式争议不断,叮咚买菜用连续十个季度的盈利给出了另一种答案:不追风口,不逐短期流量,而是以商品力为锚,在供应链的深耕、组织的重构与竞争的定力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生长路径。 

这份路径的背后,是对零售本质的回归 —— 在 "缺与损" 的平衡里找效率,在 "好商品" 的打磨里筑信任,在 "长期主义" 的坚守里抗周期。

 作为叮咚买菜 CFO 兼叮咚谷雨董事长、水果事业部负责人,王松为我们揭开了这场转型的核心逻辑:在消费升级与行业竞争加剧的双重背景下,唯有深耕上游、聚焦品质、精准对接用户需求,才能在生鲜赛道上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盈利的密码:在克制与精准中找平衡

叮咚买菜的盈利,是系统性能力的必然结果。王松在媒体沟通会上多次强调,这种能力的核心是 "克制" 与 "精准":对 SKU 规模的克制,对供应链效率的精准,对用户需求的精准响应。对 SKU 的克制,是其摆脱同质化竞争的第一步。

不同于行业内通过堆砌 SKU 吸引流量的做法,叮咚买菜坚持 "买手制",让每个 SKU 都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理解而存在。 这种克制使得其能够集中资源打磨优质商品,淘汰低质低效的 SKU,最终形成 "少而精" 的商品结构。

数据印证了这种策略的有效性:全国客单价从三年前的 40 多元提升至 72 元,上海地区达 75 元;上海单仓日均单量从三年前的 700-800 单增长至 1200-1500 单,高峰期甚至达 1700-1800 单。这些数字的背后,是用户对其商品价值的认可 —— 上海地区家庭渗透率已达 20%,苏州、杭州也在 12%-15%。供应链的精准,则体现在 "缺与损的黄金平衡" 上。

生鲜零售的痛点,在于缺货会流失用户,损耗则吞噬利润,而叮咚通过多年沉淀,找到了两者的平衡点。 以上海前置仓为例,配送半径从早期的 3.5 公里压缩至 1.2-1.5 公里,江苏、浙江的平均半径也控制在 2 公里内。

这种密度不是盲目扩张的结果,而是基于覆盖小区的单量密度和入住户数动态调整的 —— 当单量足够支撑更小半径时,就拆分仓库,既保证 40 分钟送达的 99% 准时率,又通过缩短距离降低损耗。 

王松坦言: "我们不追求 10 分钟极速达,40 分钟是消费者与我们都能确定的时间,这种确定性比速度更重要。"精准的背后是技术支撑。通过 AI 预测系统,叮咚能实现 T+1、T+3 的需求预判,结合 "快上快下" 的试品机制(最快 7 天完成测试),让商品开发既精准又灵活。

CTO蒋旭举例,去年的韭菜新品通过分仓测试(不同价格、营销方式),3 天就能判断潜力,7 天完成验证,这种效率让其在商品迭代上始终领先一步。

组织的重构:让每个决策者成为 "商品专家"

叮咚买菜的盈利,离不开一场深刻的组织变革。当其他企业还在依赖传统部门分工时,叮咚将原商品开发中心拆分为 10 个独立事业部,核心高管亲自带队深耕细分品类 ——CFO 王松转型负责水果事业部,深入新疆产地 11 天考察;CTO 蒋旭转岗蔬菜事业部,从技术专家变成 "蔬菜专家"。这种 "让懂业务的人决策,让决策者懂业务" 的调整,彻底重塑了组织的运转逻辑。

王松的转型颇具代表性。

过去作为 CFO,他关注的是供应商是否及时送达;如今带队水果事业部,他琢磨的是 "给供应商下几吨货、分几次配送"——6 吨车还是 8 吨车更划算?如何分批次配送既能保证新鲜又能降低物流成本? 这种从 "财务视角" 到 "供应链共赢视角" 的转变,正是组织变革的核心:让每个管理者都深入业务单元,在具体的商品运营中发现效率优化点。

这种调整打破了传统零售的 "部门墙"。 业务、采购、品控不再是割裂的环节,而是围绕 "好商品" 形成协同 —— 比如开发低 GI 食品时,叮咚买菜副总裁张奕带领的健康食品团队不仅要和江南大学、中国食品发酵研究院合作研发,还要联动品控部门制定检测标准,再通过采购部门对接上游工厂。这种 "全员为商品服务" 的架构,让商品力的打磨不再是某个部门的责任,而是整个组织的共同目标。

更关键的是,这种组织赋予了试错与迭代的灵活性。蒋旭提到,叮咚的平台像一个 "大实验室",每个事业部都可以快速测试新品,通过分仓对比(不同价格、营销方式)收集数据,再用 AI 进行因果归因,3 天就能判断商品潜力。 这种 "小单元决策、快速迭代" 的模式,让组织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提升数倍。

竞争的定力:在即时零售混战中 "走自己的节奏"

当即时零售成为行业新风口,补贴、冲单量成为常态时,叮咚买菜的选择显得格外清醒。王松直言: "我们不砸钱,但增长比大家认知的高得多。" 这种 "反周期" 的表现,源于其对竞争本质的判断: 零售的胜负不在短期单量,而在长期的商品辨识度与用户信任。叮咚的策略是 "聚焦而非扩张"。 其商品结构与传统超市有本质差异:生鲜(肉禽蛋、蔬果、水产)占比超 55%,日配冷冻以冷藏为主,粮油米面也通过差异化转型形成独特货盘。这种聚焦让其在即时零售混战中保持辨识度—— 当其他平台在比拼农夫山泉 4L 装的补贴差价时,叮咚的用户正在为 "戈壁菜"、"钓水鱼" 等特色商品买单。

对于低价竞争,王松的态度很明确: "价格差异很难带来长期用户选择。" 叮咚更关注 "增长与质量的平衡"—— 在参与第三方平台业务时,不盲目追求单量,而是看重新增用户是否与主站用户互补,能否通过服务提升留存率。数据显示, 在没有额外补贴的情况下,其即时零售业务的用户留存率远超行业平均。

这种定力源于对行业周期的理解。王松说: "中国零售有轮回,前置仓从被质疑到成为 ' 显学 ',说明长期主义才有价值。" 叮咚创业 8 年坚持前置仓模式, 不随波逐流改模式,不盲目跟风做补贴,正是这种定力的体现。正如他观察到的: "区域超市线上化率提升是好事,但零售的本质是拼商品力与运营效率,价格战只是短期现象。"

供应链的向外生长:从 "卖商品" 到 "输出能力"

当国内业务稳步盈利时,叮咚的全球化布局也在悄然推进—— 但它的扩张不是简单的 "复制模式",而是基于 "势能差" 的能力输出:将中国在农业、食品工业、物流上的优势,与海外市场的需求结合,在香港、新加坡、中东等地与当地头部企业合作,输出供应链管理、AI 预测、品控标准等能力。

选择市场的逻辑很清晰:一看 "势能差"—— 中国供应链优势与当地需求的差距越大,机会越大;二看政策稳定性 —— 优先选择对中国友好、贸易政策稳定的地区;三看口味匹配度 —— 香港、东南亚与内地口味接近,优先布局生鲜;中东、中亚口味差异大,则侧重零食等标品。

能力输出的价值正在显现。在新加坡,叮咚与当地企业合作引入前置仓模式,用 AI 补货系统替代人工调度,让门店补货效率提升 30%; 在香港,与 DFI 合作时,输出的冷链物流标准解决了生鲜损耗难题。 但全球化并非一蹴而就。王松强调,海外业务仍处于 "创业孵化阶段",内部有长远规划但需耐心培育。这种审慎源于对风险的认知:不同国家的海关政策、冷链标准、消费习惯差异巨大。目前的重点是"先做深几个市场,再慢慢复制"。

在深耕中生长:零售的 "慢变量" 与 "长价值"

叮咚买菜的故事,是一场关于 "慢变量" 的修行: 打磨商品力、优化单仓效率、坚守长期主义。从上海前置仓 1.2 公里的配送半径里,从新疆产地 11 天的考察行程中,从品控部门 "一票否决" 的坚持上,我们看到的是对零售本质的回归 —— 好的零售,是 "卖得好"、"走得远"。

上海 20% 的家庭渗透率,75 元的客单价,99% 的配送准时率,这些数字背后是用户信任的积累。当行业还在纠结 "即时零售能不能盈利" 时,叮咚已经用连续盈利证明:只要把商品力、供应链效率、用户信任这三件事做透,盈利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未来的生鲜零售,或许会有更多模式创新,但叮咚买菜的实践提醒我们:真正的竞争力,永远藏在那些需要长期投入的 "慢变量" 里 —— 在产地的泥土里,在供应链的细节里,在组织的协同里,在对品质的坚守里。这或许就是零售最朴素的道理:在深耕中生长,在坚守中收获。

买菜用连续十个季度的盈利给出了另一种答案:不追风口,不逐短期流量,而是以商品力为锚,在供应链的深耕、组织的重构与竞争的定力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生长路径。 这份路径的背后,是对零售本质的回归 —— 在 "缺与损" 的平衡里找效率,在 "好商品" 的打磨里筑信任,在 "长期主义" 的坚守里抗周期。 

作为叮咚买菜 CFO 兼叮咚谷雨董事长、水果事业部负责人,王松为我们揭开了这场转型的核心逻辑:在消费升级与行业竞争加剧的双重背景下,唯有深耕上游、聚焦品质、精准对接用户需求,才能在生鲜赛道上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

标签:

ad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