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阳光照进写字楼,28岁的白领小林打开抽屉,取出一瓶代餐奶昔——这是她今天的早餐。 瓶身上印着益生菌 + 巴西莓的小字,底层沉着一勺奇亚籽,摇晃时会发出细碎的碰撞声。 拧开瓶盖,淡淡的椰香混着谷物的醇厚漫开来。 我看网上说这个加了膳食纤维,撑到午休没问题。 她对着隔壁工位笑了笑,吸管插入时,还能看到悬浮的冻干莓果粒在液体里慢慢舒展。
像小林这样追求效率与均衡营养的年轻消费者,正推动中国代餐市场从2017年的58.2亿元一路飙升至2023年的1750亿元,六年间膨胀30倍。 而战局远未结束,据中研普华数据显示,到2027年,这个市场预计将突破3534.9亿元。
在这条爆发增长的赛道上,品牌们正经历一场深刻转型:过去靠 制造焦虑 就能收割流量,如今必须靠 创造价值 才能赢得认可。 曾经一句再不瘦就晚了的口号能让消费者冲动下单,现在的竞争早已转向更实在的比拼:新兴品牌带着 精准匹配场景 的细分产品入场,传统食品巨头靠 优化配方、升级工艺 筑牢壁垒; 消费者不再为瘦身焦虑买单,而是为便捷营养口味适配付费; 渠道也从单纯的流量投放,变成在早餐桌、健身房、下午茶时刻的场景化渗透。
当 制造焦虑 的旧逻辑失效,创造价值 的新规则确立,线上零售品牌如何在这场千亿争夺战中突围? 答案藏在三个关键重构中。
01 消费群体重构:从单一画像到多元分层
曾几何时,提起代餐消费者,大家脑中浮现的可能是追求快速瘦身的都市年轻女性。 但最新的市场洞察揭示,代餐消费群体正经历一场静默的分层革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面貌。
21-30岁都市女性(占比42%):关注体重管理和便捷性,聚焦美容功能性代餐(如胶原蛋白奶昔),愿意为美容代餐支付溢价。
健身人群(占比23%):追求运动表现提升与精力管理,关注产品的低糖、低脂、高纤维特性,对营养配比的科学性要求极高。
Z世代学生(占比16%):设计趣味性产品(如联名IP燕麦杯),强调备考提神、宿舍速食场景,定价控制30-60元。
男性消费者(TGI=75):追求高饱腹感代餐(如牛肉干+麦片组合),效率饮食标签突出。
更值得关注的是地域下沉趋势。 低线城市消费者目前的主动消费意愿虽不如一线,但庞大的人口基数意味着不容小觑的增量机会。 撬动这片市场,价格策略和渠道下沉是关键。
代餐消费群体正从单一画像走向丰富多元,精细化洞察与运营已成为品牌突围的核心命题。
02 产品形态重构:从西式舶来到中式焕新
曾几何时,代餐就是蛋白粉和能量棒。 如今,产品形态正经历革命性变化:
传统代餐粉、能量棒依然占据主流,但即食肉类产品异军突起。 鲨鱼菲特以即食鸡胸肉切入健身人群,ffit8蛋白棒一年卖出1050万根。 这类产品解决了传统代餐像吃药的痛点,通过工艺技术将高糖高脂的传统食物味道以健康低脂的载体呈现。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口味本土化上。 初代轻食品牌如新元素、米有少拉相继退出市场,据NCBD(餐宝典)数据显示,2023年轻食餐饮闭店率达27.0%,高于餐饮行业平均值——西式冷沙拉的水土不服已成行业共识。
破局者正在出现:
超级碗在轻食中加入谷物饭、黑豆酱、辣白菜等中式元素
暖食轻食概念兴起,熟制食材占比提升
传统餐饮品牌瞄准轻食赛道,纷纷跨界尝试控卡产品、套餐
产品创新已从替代一餐延伸到融入生活。 代餐使用场景与健康管理、美食探索、运动健身、美妆个护等兴趣紧密交织,消费者购买的远不止一餐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03 运营模式重构:从流量混战到精准深耕
当行业从野蛮生长进入精耕细作阶段,竞争的核心已不再是简单的流量争夺。 品牌能否突围,关键在于能否围绕用户价值,在以下维度实现精细化运作:
场景化产品深度开发:精准匹配高频需求早餐场景:极致便捷(如即食燕麦杯添加超级食材,主打3分钟营养早餐),组合创新(如代餐奶昔+咖啡捆绑通勤需求)。
健身场景:强化功能性与即时性,推出高蛋白代餐棒通过健身房/运动APP联名精准触达,以及即食卤味鸡胸肉满足练后即食的便捷补充。
Keep官方旗舰店每日蛋白棒
休闲场景:拓展代餐边界,开发低卡代餐布丁(主打口感) 瞄准下午茶替代,以及功能性巧克力(如添加膳食纤维)切入零食化代餐市场,满足解馋与轻负担需求。
精细化分层价格策略:覆盖全域消费人群低价冲量款(下沉渗透):如30元级谷物粉(五红粉),通过直播等高性价比渠道主攻下沉市场,提升渗透率。
中端利润款(核心支撑):定价80-120元区间(如功能性麦片:益生菌+药食同源配方),绑定健康生活方式实现溢价,支撑品牌主力营收和利润。
高端形象款(价值标杆):推出200-300元定制化套餐(含AI营养师服务等),服务高净值用户,提升品牌科技感和专业形象。
内容营销精准联动:如在小红书联动KOC发起代餐+美容测评,深度关联高潜力人群; 在抖音策划21天代餐挑战赛利用Z世代从众心理。
渠道深耕场景匹配:在一线城市便利店(全家、7-11)重点铺货,满足早餐、通勤、临时充饥等即时需求; 与健身垂类APP内置商城合作,将产品嵌入运动人群核心使用场景。
傍晚,结束工作的小林习惯性地翻看手机:小红书推送了一系列代餐+美容代餐+健身搭配测评。 她很快选定了新一批的早餐囤货——即冲谷物杯,周末健身后的蛋白棒补给,还加购了低卡布丁作为办公室零食。
对她而言,代餐不再是单一的替代品,而是根据不同场景和需求,灵活融入日常生活的选项。 抽屉里的代餐产品,也越来越多样化。
小林这样的消费者,正用实际选择推动市场变革。 她们需要的不只是口号,而是能真正匹配其多元身份、本土口味偏好和具体生活场景的产品与服务。 品牌能否精准洞察这些分层需求,并通过扎实的研发、本土化的创新和精细化的运营来满足,决定了它们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千亿市场中立足。
市场回归理性,价值成为核心。 最终能赢得像小林这样消费者持续青睐的,将是那些专注产品本质、真诚理解需求,并能将科学营养有效融入消费者生活场景的品牌。 未来的代餐,属于懂得平衡效率、健康与体验的务实创新者。当品牌真正把 用户需求 刻进产品和营销里,自然能像小林的抽屉一样——永远有位置留给它们。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