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情报网

美团王莆中火力全开 对手全是外行打法!

蓝海情报网 103

美团王莆中火力全开 对手全是外行打法!

大家好,我是专注即时零售领域的刘老实。

2025年,中国外卖行业迎来了堪称史上最激烈的补贴大战。作为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本轮反击战的指挥者王莆中,日前接受了晚点独家专访(首次公开访谈),系统性回应了行业焦点问题:如何看待美团自己,如何看待竞对阿里、京东等,如何看待这次外卖大战,如何看待整个外卖行业(包括即时零售)等等问题?

以下是刘老实连夜看完这场专访后,根据专访内容并通过AI辅助总结提炼的本次专访的核心内容,仅供大家参考。

一、对美团自身的认知:精细利薄的生态构建者与沟通短板

在王莆中眼中,美团是一家嵌入中国城市毛细血管的公司——服务7.7亿用户、1450万年活跃商户、月均连接336万骑手,却因隐形的管理层风格,长期缺乏公众感知的活人味。这种反差背后,是美团对自身商业模式的清醒认知:外卖是一个精细且利薄的生意,其核心在于平衡用户、商户、骑手、平台四方利益,而这种平衡需要极强的系统能力与持续的精细化运营。

1. 商业模式:利薄与平衡的艺术

王莆中直言,美团外卖的运营利润率(OPM)仅为3%-4%,单均利润仅1元左右,这个数字在全球范围内已是最高效的表现。他以美国DoorDash为例对比:后者对商家自配订单抽佣16%-18%,还向用户收取高额配送费与小费,盈利仍微乎其微。而美团的利润空间更窄——配送成本单均近7元,消费者实付仅1元,剩余6元需平台与商户共同承担,远距离订单还要额外补贴。

这种薄利特性决定了美团必须在每个环节精打细算。王莆中解释,商户常抱怨的20%抽佣存在认知偏差:其中8%是技术服务费(真正的平台抽成),其余12%是代收的配送费,最终会转给骑手。但低客单价会放大成本占比,当客单价从30元降到15元,7元配送费的占比就从23%涨到47%,这也是补贴大战中商家不满的核心原因。

更关键的是,外卖利润模型极度脆弱。每个环节偏差一点点,最后就是亏钱,王莆中强调,这也是友商从未在该业务上盈利的根源——饿了么累计亏损超1500亿,张旭豪2018年出售饿了么时曾直言外卖永远赚不了钱。即便是美国DoorDash,靠高抽佣和用户额外付费,盈利也仅能维持在微利水平。因此,美团对利润率的态度始终是不追求绝对增长,而是通过规模扩大实现总利润提升,一单赚1块钱,做到1亿单,利润自然增长,但这需要慢慢来

2. 系统能力:对抗泡沫的护城河

面对对手的补贴冲击,美团的底气来自十年积累的系统能力。王莆中以到店自取为例:美团能精准向用户推送指定奶茶券,引导至特定门店自提,背后需要用户画像、商户库存、门店动线等多维度数据的协同,友商加班加点开发也难以模仿。这种能力让美团能用更低成本冲单——比如采购100万杯咖啡以低价投放,单均补贴远低于对手16减16的券型(后者单均补贴超10元,还需承担配送成本)。

更关键的是风险控制能力。王莆中提到,对手出现大量负订单(商家结算后倒欠平台钱),本质是对极端营销的系统把控不足。而美团通过券型设计、用户分层、商户风控等手段,能在冲单的同时避免商家亏损,这是近十年补贴战练出来的能力。例如,美团会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发放差异化券型,对低价商品设置库存上限,避免商家因1元购陷入亏损,我们发券的逻辑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精准有效’。

3. 商家生态:对抗内卷的努力与现实困境

王莆中坦言,餐饮行业的营销内卷并非平台推动,而是市场过度竞争的结果。2024年全国新开餐饮门店达451万家,大量同质化商家为争夺订单,不得不通过补贴用户陷入价格战。对此,美团已采取具体干预措施:在系统层面设置卡口,限制商户过度报活动;削减营销标签展示数量,避免用户被低价信息过度轰炸;主动撤掉部分易引发恶性竞争的工具,最终使商家满减补贴投入下降15%,但效率提升20%。

但他也承认,单个平台难以根治全行业内卷。我跟头部餐饮老板聊过‘别卷了’,但他们说‘你能说服所有人,我们就停’。在市场化竞争中,商家尤其是上市公司为了短期业绩,很难达成共识。王莆中认为,这种内卷是阶段性的,最终大家会找到自己的擅长领域,回归理性竞争,但这需要时间与行业共同反思。

4. 公众认知:沟通缺失的被动与改进

王莆中坦言,美团近年争议增多,核心是对外沟通太少。我们不擅长、也不喜欢抛头露面,结果就是被别人定义。他举例,骑手群体中暑期大学生兼职被误读为骑手学历贬值,平台对商家的两笔收费(技术服务费与配送费)被混为一谈,这些都是沟通缺位的后果。

为此,美团正在改变:开恳谈会对接骑手与商户、管理层定期跑单体验一线、推动骑手App与小区门禁打通、投入16亿夏季补贴……

王莆中强调,美团追求的不是尊敬,而是信赖——让用户觉得服务可靠,让商户觉得成本可控,让骑手觉得权益有保障。

二、对竞争对手的判断:非理性参战与模式误判

面对阿里与京东的双重进攻,王莆中并未简单否定对手,而是直指其战略逻辑的根本性偏差——对美团的优势、外卖行业的规律、自身能力的边界均存在误判。

1. 阿里系(饿了么、淘宝闪购):用电商逻辑打外卖的执念

阿里宣布投入500亿时,王莆中的第一反应是非理性。在他看来,饿了么累计亏损已超1500亿,此次再投500亿,就像德州扑克输了三把,再买一把筹码碰运气。阿里的误判体现在三点:

对补贴效率的误判:阿里依赖16减160元购等大水漫灌式补贴,单均亏损远超美团。王莆中算了一笔账:阿里一单补贴10元以上,还需承担骑手成本;而美团通过自提、精准发券,单均成本低得多,我们用更少的钱就能做出同等单量。

 对系统能力的误判:淘宝闪购紧急开发自提功能,本质是缺乏基础能力储备。王莆中透露,美团的自提系统能联动用户偏好、商户库存、门店动线,而对手连指定用户发指定券都做不精细。

 对行业规律的误判:阿里试图用电商烧钱扩量的逻辑做外卖,但外卖的边界清晰——人一天就三餐,你发188元红包也变不成五餐。王莆中以宿迁为例,当地单量涨4倍,但客单价从30元跌至10元以下,快餐店没人堂食了,外卖6元一碗面,这是价格扭曲,不可持续。

2. 京东外卖:用快递逻辑做外卖的水土不服

相较于阿里,王莆中对京东的评价更直接:不关注。他认为京东的策略从根本上违背了外卖行业的特性:

对骑手模式的误判:京东试图用全职骑手复制快递逻辑,但外卖的波峰波谷极强——一个骑手一天能送80单,但早高峰最多送20单,全职模式会导致平峰期人力浪费、高峰期运力不足。

 对服务承诺的误判:京东曾推出超20分钟免单,却引发羊毛党在高峰期集中下单赌超时,形成越超时越接单、越接单越超时的恶性循环,最终被迫调整。王莆中直言:这是没搞懂外卖的即时性与复杂性。

 对单量泡沫的误判:京东宣称75天2500万单,但王莆中在南京调研时发现,对手的订单多是12瓶矿泉水1元纸巾等低价单,订单数和有价值的GMV是两码事。他强调,京东能快速起量,只是因为补贴茶饮——而中国茶饮产能过剩,换谁补贴都能涨单。

三、对当下外卖大战的解析:泡沫与反击的逻辑

这场被高盛称为单月消耗250亿的大战,在王莆中看来,本质是用非理性手段制造虚假繁荣。他详细拆解了大战的泡沫、美团的反击逻辑,以及对行业的长远伤害。

1. 泡沫的核心:单量翻倍,GMV不增

王莆中直言,当前即时零售单日2.5亿单中,绝大部分是泡沫。行业客单价从30元跌至15元以下,单量翻倍的同时,GMV可能不增反降。就像把手机卖100元,能卖出80亿部(全球人口),但这不是真实需求。

泡沫的表现有三:一是品类畸形,奶茶、矿泉水等低价商品占比飙升,网上都调侃‘糖尿病喝出来了’;二是商家被动,南城香等品牌流水涨30%,却担心价格降下去就涨不回来;三是用户依赖,消费者一边盼着补贴不停,一边抱怨柠檬涨价到断货。

2. 美团的反击:被迫亮剑而非主动卷

美团从保1亿单冲到1.5亿单,王莆中强调是被动卷入。我们不想卷,但对手觉得你不打就是怂了,会更来劲。反击的目的不是赢单量,而是告诉行业真相:

展示能力:美团用1.5亿单证明,如果用对手的方式补贴,我们能做到2亿单,但这没意义。其核心是传递我们有能力守住市场,别想轻易撼动。

 踩刹车的自觉:1.5亿单当天下午,美团就开始控制补贴,我们不想把泡沫吹得更大。王莆中认为,单量只是数字,30元以上有价值的订单,我们份额始终超70%,这才重要。

 呼吁理性:他多次强调,2018年与滴滴在无锡的大战已证明,单量涨三倍,三个月后就回落,一年后和没打的城市没区别。补贴不会创造增量,只会透支行业未来。

3. 大战的终局:没有赢家,只有回归

王莆中预测,战争的结局有三种可能:一是一方彻底失败退出;二是双方僵持后议和;三是外部力量介入叫停。但无论哪种,都没有真正的赢家。

对行业而言,伤害已显现:餐饮品牌的价格心智被打破,用户觉得奶茶就该3元,恢复原价就不买了;堂食秩序被打乱,宿迁快餐店没人进店,全靠外卖6元低价撑着;骑手权益被稀释,低价单多了,骑手跑得多挣得少。

王莆中呼吁回归理性:即时零售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该强加给所有人。真正的增量是让适应它的用户买更多品类(提升ARPU),而不是靠补贴拉来留不住的用户。

四、未被忽视的核心议题:社会价值、技术布局与行业未来

除了对自身、对手与大战的分析,王莆中还回应了更长远的问题:美团的社会价值、技术投入的边界、即时零售的终极形态,以及管理大公司的哲学。

1. 社会价值:骑手生态的韧性与责任

王莆中特别强调骑手群体的价值:对蓝领来说,外卖是灵活就业的重要出口。他举例,合肥的暑期大学生靠跑单赚学费,农民工在找工作空档靠送外卖过渡,这解决了真实的生存需求。

为保障骑手,美团做了诸多改进:增加8分钟免责配送时间(通过用户测试得出的可接受等待阈值)、将站点改造成骑手之家、与人社部合作职业伤害险、推动App与门禁系统打通。2025年夏天,美团还投入16亿元现金补贴,缓解高温作业压力。这些不够‘爽’,但这是真实的系统,要靠兼容而非口号运转。

王莆中坦言,千万级订单规模下,万分之一的出错率就是几千个案例。美团的改进永远针对具体问题:比如协调物业解决骑手进小区难,优化路线算法减少逆行风险,我们不追求完美,只追求持续改善。

2. 技术与创新:拒绝吧唧一下的颠覆,专注日常改进

面对美团缺乏大创新的质疑,王莆中并不认同。他认为,零售的创新是每天的改进大于‘吧唧一下’的颠覆。例如拼好饭,通过简化商家SKU(从几十个减至几个)、集中供应链,让炸鸡店从全品类混战转向单品高效运营,专业商家净利率反而高于行业平均,实现了平价不亏损。

在AI领域,美团选择聚焦而非铺开。王莆中坦言,资源有限,只能在配送路径优化、用户需求预测等与主业相关的方向投入,别人来你地盘非理性冲击,你得先保住主业,才有机会搞AI。2025年上半年,美团内部推动了多项实验性AI产品,但因大战被迫将精力转向防御,这是战争的代价之一。

他还提到放弃团好货的决策: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发现换个方式更有效。例如用歪马做精酿啤酒即时配送,用闪电仓做日百商品,这些更符合美团的本地零售基因,且不需要几百亿投入。

3. 即时零售的未来:供应链改造而非流量游戏

王莆中不认同对手即时零售是十万亿市场的判断,它就是个万亿市场,占社零的2%。在他看来,即时零售的本质是供应链改造——让快消品从研发到终端的周期从3-6个月压缩到1周,你在奶茶店能喝到周更新品,未来在闪电仓也能买到周更新薯片。

美团闪购的目标正是如此:通过闪电仓、小象超市等业态,优化从品牌到终端的流通效率。饮用水等重货用快递配送不经济,就该离用户不远,王莆中解释,这种改造能节省社会资源,省下来的成本反哺品牌与用户,这才是价值,不是靠补贴冲单。

4. 管理哲学:接受不完美,专注擅长的事

从高级产品总监到核心业务CEO,王莆中的成长关键词是接受——接受大公司无法像创业公司一样敏捷,8万人的团队不可能保持小团队的灵活,得找到大公司的优势;接受行业的不理性,一战二战历史告诉我,人类的非理性是客观存在的;接受沟通的重要性,以前觉得干好活就行,现在知道得说清楚。
他的管理逻辑与美团的业务逻辑一致:不追求完美,只追求平衡;不沉迷颠覆,只专注改进。我们是干零售的,不酷,但坚定。

结语:大战终将落幕,理性方能长远

针对王莆中的访谈总结,其核心认为这场外卖大战本质是一场祛魅——揭开外卖大战的泡沫,还原行业的真实逻辑。美团的反击,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活;对手的进攻,看似凶猛,却可能因对行业规律的误判而难以为继。这次专访中,王莆中还对阿里、京东决策者的进行了一段寄语:关注一线真相,别被数字蒙蔽。

当然作为这场外卖大战的旁观者,我们做到听其言观其行才是最重要的,毕竟作为职业经理人及美团的核心成员,他的观点代表并维护着美团的立场。

你对小王的这次访谈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

标签:

ad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