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这篇文章想写好久了!
从宗庆后先生的布鞋首富人设在身后遭遇各种(私生子)舆论风波,到近期猫王创始人怼雷军后的悲情叙事引发全网争议。
2025年的商界,似乎在反复拷问所有创始人一个终极问题:你耗费心血打造的个人IP,究竟是在为品牌构筑一座坚实的灯塔,还是在埋下一颗随时会引爆的定时炸弹?
有时我也觉得,仿佛每个正在或打算做IP的创始人而言,都无异于走在一条看不见的钢丝上,一边是流量的诱惑,一边是万丈的深渊。
今天,我不聊八卦,只想借这两个让我深刻的标志性事件,和大家彻底聊透这个话题:创始人IP,是不是一场精致的人设幻觉?以及这幻觉背后,被流量和光环所掩盖的残酷真相。创始人,需要向公众交代私德吗?
好,我想一个一个问题跟大家聊。
图/摄于办公室 IP的真相:人设的幻觉 vs 人格的真实
前面我就提过疑问了。
我的答案是:IP不全是幻觉,反而IP应该要真实;但大部分创始人,都危险地把它做成了一场精致的幻觉。
以前我也没想清楚,直到遇见太多翻车的IP,也是各种失望,现在长了点脑子。
要看透这一切,必须先在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严格区分两个词:人设(Persona)与人格(Character)。
第一种,被包装的人设(Persona)
这,就是那场精致的幻觉。它是被市场部、公关部精心设计、提炼、包装出来的,一张可以快速传播的公众面具。它往往由几个高度符号化的标签组成,比如宗庆后先生广为人知的布鞋、不差钱,或者一些创始人标榜的好爸爸、好丈夫等。
这种优势显而易见:传播效率极高,记忆点强,能在短期内快速圈粉。
但它的致命弱点也同样突出:极度脆弱。
因为它核心还是一场表演,是片面的。一旦创始人的真实生活、历史言行,出现了与这个人设标签相悖的证据时(无论真假),就会发生剧烈的人设崩塌。公众的愤怒,并不是完全源于事件本身,更多是源于一种被欺骗感。谁不讨厌被人当猴刷。
宗庆后老先生的悲剧在于,他本人可能是一个真实的、勤俭的人格代表,但在传播上,这一切被简化成了一个脆弱的布鞋人设。 当私生子事件(无论真假)爆出后,它攻击的不是宗老先生作为企业家的社会功绩,而是直接挑战了勤俭朴素这个人设背后的专一、传统等潜在联想,从而引发了连锁崩塌。
第二种,真实的人格(Character)
这,才是创始人IP的坚实内核。它不是靠几个标签,而是创始人基于其真实的价值观、长期的行为准则、以及企业经营的理念,自然而然表现出的公众形象。它是由一系列连贯的、可被公开验证的行为所支撑的立体形象。
它的建立周期很长,记忆点可能不那么突出,但核心优势在于:极具韧性。
因为它真实、立体,所以能容错。一个基于真实人格的IP,即便犯了错(非原则性错误),公众也更容易理解和原谅,因为大家信任的是他的内核,而不是他完美的外壳。
比如雷军。他的IP核心不是Are you OK?这个梗,而是他几十年如一日,从金山到小米,有据可查的劳模精神、对产品细节的较真以及与米粉做朋友的姿态。这些,都有无数的公开事实和产品迭代作为支撑。
一句话总结:人设追求的是速成的流量,而人格沉淀的是长期的信任。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战略选择。
所以创始人IP,要努力沉淀人格,而非打造人设。
深度追问创始人IP:当人格遭遇私德拷问
私德这个问题,11年前我就有疑惑,当时见到某些IP大咖,私生活我不敢苟同。
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IP人格需要关乎创始人的私德吗?
我琢磨好久的答案是:在今天的舆论环境下,你没有选择。因为在公众眼中,私德与公德的界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模糊,甚至可以说,那堵防火墙根本就不存在。
不过呢,这并不意味着,任何私德问题都会带来同等的毁灭性打击。其杀伤力的大小,取决于它与创始人IP核心定位的相关性大小。
我把它分为这三类
高相关性(毁灭性打击): 当私德问题直接颠覆了创始人IP的核心人设时。比如,一个以爱妻顾家好男人为IP核心标签的创始人被曝出轨。这就是直接的、无可辩驳的欺骗。中等相关性(严重品牌伤害): 当私德问题违背了其品牌的核心价值观时。比如,一个主张科技向善、人文关怀的品牌,其创始人被曝出不尊重女性或虐待员工。低相关性(形象受损,但未必致命): 当私德问题与IP核心定位及品牌价值观关联度较低时。比如,一位以技术狂人为IP的创始人,因投资失败产生财产纠纷。
低相关性(形象受损,但未必致命): 当私德问题与IP核心定位及品牌价值观关联度较低时。比如,一位以技术狂人为IP的创始人,因投资失败产生财产纠纷。
那,做创始人IP,该如何拿捏这个致命的平衡?我觉得有几点可以做
1.主动管理公众的道德期望值。 这是最核心的策略。不要主动在公域用私德给自己加分。你越是标榜自己是好爸爸、好老公,就越是把一个脆弱的、不可控的考核标准交到了公众手里。2.拥抱底线伦理,而非追求圣人光环。 公众可以容忍一个有缺点的天才,但无法容忍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IP人格的关键,不在于展现完美,而在于守住诚实和守法这两条最基本的底线。3.做好个人品牌与企业品牌的风险隔离。 有意识地让更多优秀的管理者走到台前,让品牌故事由一个团队来讲,而不是由创始人一个人来背书。最好就像罗振宇一样,从罗辑思维到得到,把个人IP组织化。
3.做好个人品牌与企业品牌的风险隔离。 有意识地让更多优秀的管理者走到台前,让品牌故事由一个团队来讲,而不是由创始人一个人来背书。最好就像罗振宇一样,从罗辑思维到得到,把个人IP组织化。
打个比方,私德问题,就像一颗投入品牌湖面的石子。它的破坏力,不取决于石子本身的大小,而取决于它被扔到哪个位置。落在湖心(核心人设),会掀起足以倾覆整艘船的巨浪;落在湖边(边缘地带),可能只会激起一圈无关痛痒的涟漪,吃吃瓜就没事。
人格与人设视角下IP的三重境界
理解了上面这两点,我们再看创始人IP,我把它归纳为三个境界,也会一目了然。
第一重:怨气型IP(失控的人格缺陷)
这已经超越了人设管理的范畴,是创始人失控的人格缺陷在公域的灾难性暴露(也可能是表演)。其特点是怼天怼地,把个人情绪凌驾于品牌价值之上。这本质上,就是那种黑红也是红啊,把品牌当成了个人情绪的宣泄口,是最低级的玩法。
第二重:专家型IP(从人设到人格的十字路口)
这是大部分知识型创始人所处的层级,也是一个关键的分水岭。照着稿子念、追着热点讲段子,最多只能建立一个专家人设。而只有那些真正分享自己踩过的坑、血泪教训、以及深度思考体系的创始人,才能逐渐将专家人设,沉淀为用户真正信服的专家人格。
第三重:领袖型IP(真实人格的最终胜利)
这是IP的最高境界,也必须是真实人格的最终胜利。
像乔布斯,贝佐斯,马斯克等人。
在中国,很多人看到雷军的成功,都想学他。但他们往往学反了!雷军的IP之所以稳固,是因为他其实是企业先行,人格在后的黄金顺序,他在今天这么火之前,它已经在金山软件获得了成功,他的IP是企业成功和一贯行为的自然结果,而非本末倒置地先去打造一个IP空壳。
当然,雷军是中国企业家里有名的劳模,这些都是有大量公开数据证明的。
创始人IP的安全守则
写到最后,我想给所有打算或正在做IP的创始人,分享三条能让你睡得更安稳的安全守则。它无关技巧,更关乎智慧。
守则一:放弃完美,拥抱真实
你敢不敢在一个视频里,承认自己最近做错的一个决策?
不要试图扮演一个完美的人。你越想滴水不漏,人设崩塌时就越惨烈。向公众展示一个有优点、也有小缺点,但价值观坚定、知行合一的真实人格,远比一个完美的人设面具更安全、更持久。
守则二:公域谈事,私域谈人
你昨晚的家庭聚会,真的有必要让你的用户知道吗?
在微博、抖音等公开平台,多谈你的事业、产品、行业洞察和愿景。你个人的生活、家庭、情绪,请尽可能地保留在私人领域。你暴露的私域越多,被人抓住的、可能与你公域人设冲突的把柄就越多。保持边界感,是保护你,更是保护你的品牌。
守则三:做好最坏的打算
你最不想被曝光的一件事,如果明天就上了热搜,你的品牌能扛住吗?
在你决定高调做IP前,请你的团队或第三方,用最挑剔、最不留情面的眼光,对你进行一次彻底的背景调查。你过去的公开言论、商业纠纷、甚至私人关系,能否经得起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双重检视?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退回幕后。
因为有时候,最顶级的创始人IP,恰恰是克制。是退后一步,企业,应该永远让精心打磨的产品和团结一致的团队,成为那个最耀眼、最安全的主角。
关注我,第一时间看到我的更多干货
/完
欢迎点赞、转发、评论~
说明:本文系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开白;文中图片,数据等资料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