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善财经
就在前两天,又有大佬组团盯上了苏超联赛。
先是淘宝闪购突然宣布冠名常州队,要助常州足球1臂之力;然后是支付宝宣布冠名徐州队,并且玩梗称徐州属于苏C,支付宝也是C位,所以支付宝选C;接着花呗也不甘示弱地宣布了无锡队,并喊出花呗无息,支持无锡的互动口号。
一门三好汉的冠名商内战,顿时就吸引了无数吃瓜网友的关注,纷纷调侃道散装的不只是江苏,原来还有阿里……
时至今日,苏超的各种赞助商、冠名商们已经超过了30家。但就算如此,要说谁是苏超最大的赞助赢家,作为总冠名商的江苏银行绝对当仁不让。
据钛媒体数据,现在江苏银行苏超组合搜索量占比达37%,品牌实现了亿级曝光。同时,江苏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苏超联名卡发卡量占新增总量的15%,35岁以下新客户占比也从29%升至41%……
而这么一场泼天福贵的成本代价,江苏银行似乎只花费了800万元。
不过,大众网友的兴奋归兴奋,但是对更偏理性的资本投资者们来说,这事儿还要辩证地看:
比如有人认为,苏超的意外爆火,能够让江苏银行的成长性和资产扩张能力再上一个台阶,也能够带动股价实现新的突破。
可也有人认为,流量虽好,但投资银行的关键,还要看质量。
现在涌进来的用户客群,年轻人居多、冲动流量居多。那么当苏超热度散去,这些流量还能不能留下来,又会不会加剧江苏银行的资金风险敞口呢?
在双方各执一词之下,苏超对江苏银行的影响,好像也确实没那么简单了。
向左锦上添花,向右火上浇油?
流量大,能给银行带来什么?
从现在江苏银行的反馈来看,大致有三点:
一是存款转化。有媒体文章提到,现在江苏银行除了在手机银行App上定时发放免费门票外,还有一些本地储户为了让银行客户经理送苏超门票,而主动在江苏银行存了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定期。
以票促储的效果,非常显著。
二是贷款消费的转化,主要是指苏超联名卡信用卡发卡量的增多,以及江苏银行针对赛事相关产品生产企业、酒店餐饮们,提供的流动资金贷款、供应链金融等定制化金融服务方案。这算是有力地推动了贷款规模的增长。
三是年轻客群的破圈,包括前边提到的35岁以下新客户占比增多,手机银行月活用户暴涨,以及江苏银行在年轻群体中的品牌认知形象提升等。
这些收获用行话来说就是,苏超带动了江苏银行的资产扩张,以及背后成长性的增长。
那么既然如此,投资者们还有什么可争论的呢?
很简单,相比顺境时的锦上添花,资本市场更不愿意看到逆境时的火上浇油。
一方面,在没有苏超之前,江苏银行的资产扩张能力和成长性,本身就是城商行中第一流的存在。
截止到2024年末,江苏银行的资产规模就已经来到了3.952万亿,仅次于北京银行的4.222万亿,位居城商行第二位。
不过在江苏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速略高一筹的背景下,今年一季度,江苏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又飙升至了4.46万亿,距离超越北京银行仅差0.009万亿,整体表现堪称逆天。
再来看成长性,同期,江苏银行实现营收808.2亿元,归母净利润318.4亿元,两者在城商中都是一骑绝尘般地存在。甚至比总资产规模更大的北京银行还要领先了一个身位。
2024年,北京银行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99.2亿元和258.3亿元。
至于同比增速,在接近4万亿规模体量的背景下,江苏银行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了8.78%和10.76%,虽然不是全行业最高,但也是名列前茅的存在。
这不难理解。毕竟,江苏银行的背后是经济发达、金融资源丰富的江苏省,不仅常年稳居全国GDP总量第二名,而且光万亿GDP的城市就多达5个,未来成长空间非常乐观。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现在苏超经济带来的增长,似乎只能算是锦上添花罢了。
当然,蚊子腿再小也是块肉。但是如果为了一时的捡芝麻而丢了长远的西瓜,也就是影响了江苏银行的资产质量,那可能有点得不偿失的意思了。
争论的焦点在于,此次苏超和江苏银行对年轻客群的开发。
好的一面不必多说,锁定了年轻人,银行也就相当于锚定了未来的想象力。
但弊端是,现在这部分年轻客群还普遍处于财富积累初期,收入稳定性较低,还款能力有限,再加上当前受宏观经济形式的影响,如果他们过度使用资金杠杠,那么就很容易出现非理性借贷,甚至是以贷养贷的情况。
最终反过来,为银行埋下风险敞口扩大,资产质量承压等一系列隐患。
就像小米SU7那样,当速度成为一种信仰,当太多不成熟的年轻人,在城市道路上盲目追求速度,频繁出现安全事故后,结果反而为这辆好车增添了许多不必要的负面印象。
其实,江苏银行也是如此。2024年,其不良贷款率为0.89%,和2023年持平,今年一季度则变成了0.86%,创历史新低。对应的拨备覆盖率为350.1%和343.51%,虽然有所下滑,但整体资产质量还是趋于稳定。
如果单看纸面数据,是不是觉得就算现在江苏银行再激进一些,好像也无大碍?
可实际上,这份亮眼成绩单,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加大核销和转让不良资产力度后美化的结果。
2024年,江苏银行核销与转出不良资产248.76亿元,较2023年的163.35亿元同比大增52%。2022年、2021年这一指标分别为123.47亿元、102.99亿元。
同时在今年年初,江苏银行还挂出了4批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涉及未偿本息合计约70.9亿元。
涉及的借款人户数大约在33万户,平均每户欠款2.15万元,这些借款人的平均年龄大概在38岁左右,平均逾期天数在1000天左右。
虽然从回应来看,这些甩卖的个人不良贷款基本上都是两年前积累的,损失已核销,但是前车之鉴在此,那么当现在江苏银行又涌进来一大批年轻客群时,这如何能不让投资者们担忧呢?
毕竟,和逆境中对资产质量的火上浇油相比,现在苏超在顺境中带给江苏银行成长性的锦上添花,实属有点不够看……
零售业务,江苏银行的机遇和挑战?
其实从安全性的角度来看,现在投资者们还有一个对苏超不感冒的原因在于,当前江苏银行正面临着一个幸福的烦恼。
也就是过去资产端的扩张速度太快,导致风险资产消耗增加,以至于现在江苏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有些捉襟见肘。
据天眼查APP显示,过去三年间,江苏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79%、9.46%和9.12%,整体明显有点波动性下滑。
然后到了今年一季度,该指标又猛然下跌至8.36%,为五年内的历史新低。
并且这还是江苏银行从2019年就开始发行可转债,以及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不超过60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用以提高资本充足率后的结果。
虽说这一指标依旧合规,但毕竟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越高的银行,其成长空间就越大,反之则越小,这一指标既关系到银行的安全,又关系到银行的成长空间和估值水平。
所以,相比于借助苏超走得更快,现在大部分投资者还是希望江苏银行能够走的更稳。
那么既然如此,江苏银行又为何还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
可能还是为了尝试,进一步打开零售贷款业务的增长阀门,补齐唯一短板。
目前,江苏银行的业务发展战略为做强公司业务,打造行业专长;做大零售业务,聚焦财富管理;做优金融市场业务,建立领先优势;加速数字金融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
但对公业务就不说了,这个对江苏银行而言纯属就是天生含着金汤匙,只要现任掌舵人不乱折腾,按照既定轨道前行,业绩就不会差。
就像2024年,即便宏观市场承压明显,但是江苏银行的对公贷款和存款余额依然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8.82%和24.74%。
至于做优金融市场,这个江苏银行的表现也相当不错。过去一年,其投资收益就达到了146.5亿元,同比增长20.86%。
唯独剩下的零售业务,虽然一直都是个富矿,但江苏银行却挖掘的却不够深、不够广。
比如2024年,江苏银行的零售资产管理规模(AUM)突破至1.42万亿元,但带来的贡献更多体现在中间业务收入上,手续费与佣金净收入增长了3.29%,
而零售贷款(个人贷款)规模则为6748亿元,虽然也较上年末微增3.40%,但总占比却出现了下滑的情况。
很明显,和其他业务相比,现在零售贷款业务算是江苏银行唯一的挑战业务了,也是其掌舵人们能够证明自己,能够做出点不一样功绩的关键发力点。
不过老实说,就算有苏超的泼天流量加持,但江苏银行想要快速做成零售业务转型的压力,依然不容小觑。
从零售资产的业务结构来看,过去增长比较快的是个人经营贷款和按揭贷款,其次是消费类贷款和信用业务。
但如今,受宏观经济环境波动,万千小微企业们同样也面临着经营承压等各种问题,这就导致现在银行个人经营贷的不良率增长很快,零售信贷风险成本剧增。
比如江苏银行,2024年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率就增长到了2.04%,较2023年增长0.55%。
而按揭贷款又和房地产的景气度高度相关,虽然有着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的政策刺激,但整体而言,现在个人按揭贷款需求还是相对偏弱,也就很难在短期内带来足够的想象力。
此外,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影响下,部分居民收入也开始出现了不稳定波动,还款能力下降,消费贷款市场自然也就难言好看。
更雪上加霜的是,在过去消费信贷市场跑马圈地时,部分银行为了追求业务规模,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贷款审核标准,这就导致现在部分消费者的债务累积已经超出了偿还能力,也大大加剧了银行的风险敞口。
以至于,现在包括招商银行在内的很多头部大行们,都在零售贷款业务上陷入了艰难时刻。
所以透过苏超,从长远来看,如何平衡好零售贷款业务和资产扩张的风险问题,尽可能地做到鱼和熊掌兼得,这或许才是以行长袁军为首的江苏银行核心管理层们,接下来所需要重点攻克的难关……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