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情报网

医美暗战 巨子生物的成分风波

蓝海情报网 624

医美暗战 巨子生物的成分风波

相当于做了个黑松露蛋糕卖500块钱一个,然后宣传黑松露蛋糕吃了能让你减少饥饿感,结果一检测里面黑松露为0.00001g,真正饱腹的是面粉。

网友在小红书平台锐评可复美胶原棒。事情的起因是5月24日,名为大嘴博士的博主爆料可复美胶原棒里的重组胶原蛋白成分仅0.0177%(低于国标0.1%下限),并发布检验报告佐证,质疑可复美虚假宣传。

可复美是巨子生物旗下的护肤品牌,巨子生物在事发后第一时间作出回应。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争议反而愈演愈烈,双方各执一词,甩出各种权威证明。而华熙生物下场为大嘴博士应援让这场争吵被网友质疑成商战。

反映在股价上,5月26日,巨子生物股价再度收跌,股价报收73.6港元/股,跌幅为4.04%,总市值约为788亿港元。5月20日,巨子生物刚刚创出87.1港元/股的历史新高,仅五个交易日,其市值已蒸发约145亿港元。

事实上,早在博主爆料可复美之前,华熙生物就在官微连发多篇文章称重组胶原蛋白被炒作过旺,暗指竞争对手巨子生物名不副实。

而这场闹剧背后,实则是护肤行业未设定统一检测方法,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导致争论双方争执不下,在成分罗生门下没有赢家。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护肤品行业的市场规模为1606.0亿元,2024年则上涨为3014.0亿元。成分的谜题,制度的缺失实则都指向护肤品行业发展速度过快的问题。

01 检验拉锯战

大嘴博士本名郝宇,5月24日,郝宇在大嘴博士研究所发布一篇文章(现已被删除),称巨子生物的明星产品可复美胶原棒中的重组胶原蛋白只有0.0177%,并且关键氨基酸甘氨酸未检出,与可复美的宣传严重不符。

重组胶原蛋白是巨子生物产品的核心成分。2000年范代娣博士带领团队成功研发重组胶原蛋白;2005年,一种类人胶原蛋白及其生产方法,在中国获得行业首个发明专利授权。此后巨子生物凭借这项技术开发多款产品,几乎每款产品都以重组胶原蛋白命名。在2024年618大促中,可复美冲到天猫护肤类品牌榜第五,实现营收45.42亿元,同比增长62.9%。

可复美5月24日当晚做出回应,在官微上发布自检结果,证明产品重组胶原蛋白的含量均超过0.1%,并称郝宇未拿到产品原料,检验方法也不在现有的行业标准内。

医美暗战:巨子生物的成分风波

紧接着,6月1日,华熙生物在官微公开支持郝宇,自己也将加入对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的检测工作,并要督促巨子生物尽快公开检验报告。

医美暗战:巨子生物的成分风波

华熙生物早在5月17日就发布《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一文,称多家券商为巨子生物站台,为了营造比透明质酸产业更大的预期,围绕某重组胶原蛋白企业的研报中,出现大量直接针对中国透明质酸产业的所谓‘对比研究’,暗指巨子生物重组胶原蛋白受到过度追捧,表达对资本市场的不信任。

值得关注的是,郝宇名下的上海柳页医创医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股东之一是海南海熙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而该企业是华熙生物投资的公司之一。简而言之,郝宇名下的公司是华熙生态的一员。

医美暗战:巨子生物的成分风波

医美暗战:巨子生物的成分风波

华熙生物发文在前,网友发现郝宇与华熙生物关系在后,让人不得不质疑,这是不是一场以博主爆料为导火索的行业商战。

6月4日,巨子生物公布第三方机构检验结果,结果显示相关产品中的重组胶原蛋白含量均在0.1%以上,严正声明自己的产品没有问题。6月14日,华熙生物再次发布长文,称自己并非针对巨子生物,业绩下滑也并非无法竞争过巨子生物。

时间拖入6月末尾,6月23日,巨子生物就此事再次发文,文中称随着重组胶原蛋白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日益增长,我公司现有的质量标准、检测方法和标签标识在某些方面已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

巨子生物一改此前强硬态度,称自己的自检方法存在局限性,实则映射出护肤品行业的检验方法尚未完全统一标准,制度规则还有待完善。

02 亟需重构的行业标准

这场争论的焦点聚集在重组胶原蛋白的检验方法。

郝宇称,HPLC高效液相色谱氨基酸定量法,对可复美胶原蛋白棒进行检测,仅检测出0.0177%的氨基酸,且检验不到甘氨酸。此外,他还称可复美宣传中分子量217道尔顿不可以被称作是小分子胶原蛋白,也就是说,这两种是不同的物质,在可复美的宣传中存在偷换概念的嫌疑。

巨子生物内部的检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YY/T 1947-2025《重组胶原蛋白敷料》中重组胶原蛋白含量的多种检测方法。

巨子生物表示,不实指控中所使用的检测方法未列入上述行业标准。

而按照标准行事的巨子生物所给出的报告真的更可信吗?

据查,有媒体向上海某高校结构生物学博士沈雨求证,沈博士找到了巨子生物提及的行业标准文件。

文件中给出多种检测蛋白质含量的方法,但沈博士仍然一一否定了这些方法的准确度。她指出除了凯氏定氮法外,其他几种方法均无法使用在对重组胶原蛋白含量的测量上,而凯氏定氮法也并非最佳测量方法,且多适用于蛋白浓度较高的样品。

相反,对于郝宇采用的HPLC氨基酸定量检测法,沈雨博士给予了肯定。沈雨博士表示,HPLC氨基酸定量检测法的结果误差较小,并且用这种方式,甘氨酸易被测出。

与这场争论相同,沈雨博士的论断也只是为争议提供了一种立场,并不能完全代表错与对。但其中的确暴露出行业问题——在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缺乏相关检验标准。

在巨子生物最新回应的文章中,表明了现有的行业标准,并承认了自身的检验方法存在局限性。

医美暗战:巨子生物的成分风波

6月14日,华熙生物发布文章,指出胶原蛋白这一概念滥用的问题,称很多所谓的重组胶原蛋白用了胶原蛋白这个概念,但根本无法形成胶原蛋白的序列和高级结构,并把这种行为称为挂羊头卖狗肉。

巨子生物给出所谓权威的行业标准,实则已跟随不上重组胶原蛋白的发展速度,华熙生物也实名指出重组蛋白质的问题,行业亟需更新和统一检测标准,完善制度,避免误导和欺骗消费者。

03 华熙生物是前车之鉴?

巨子生物和华熙生物交锋的背后,也代表了重组胶原蛋白和玻尿酸两种不同的科研方向。

华熙生物以玻尿酸技术为核心,一方面提供原料,另一方面也塑造自己的护肤品牌,润百颜便是旗下品牌之一。从2019年至2022年,华熙生物的营收从18.86亿涨至63.59亿,股价也从2019年发行价47.79元涨至2021年7月的最高点313.48元,累计增幅高达556%,市值一度破1500亿元。可以说,华熙生物曾繁荣一时。

而随着行业内使用玻尿酸技术的品牌逐渐增多,华熙生物的市场份额也逐渐被蚕食。

2024年,华熙生物在营收和净利润上出现双降的情况,营收较2023年同期的60.75亿元,同比下降11.61%,净利上较2023年同期的5.92亿,骤降78.13%至1.07亿元。

与此同时,吃到行业红利的巨子生物另起炉灶。逐步成为行业头部企业之一。据巨子生物2024年财报显示,全年营收巨子生物全年营业收入为55.39亿元,同比增长57.2%;净利润20.62亿元,同比增长42.4%。

但仍需警醒的是,如果此时的繁荣只是对彼时玻尿酸繁荣的重复,那么未来,重组胶原蛋白的概念是否也会被其他新型概念冲击。

据相关资料显示,国内除巨子生物外,还有多个企业使用重组胶原蛋白技术。

锦波生物,专注于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的研发和产业化,尤其在重组III型人源化胶原蛋白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创尔生物,致力于动物源性活性胶原蛋白的研发,也推出重组胶原蛋白相关产品。

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重组胶原蛋白市场的角逐,当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巨子生物也难免重复华熙生物被蚕食的景象。

数据显示,可复美的销售增速已经呈现出了一定的下滑趋势,2021年至2024年,可复美销售收入增速分别为113%、79.5%、73%、62.9%。

当市场的红利褪去,重组胶原蛋白不再是某一品牌的优势,如何重建护城河才是巨子生物考虑的关键。

撰文:曲林

编辑:大海

参考资料:

壹度Pro,《华熙生物与巨子生物的成分战争,指向千亿医美市场的权力游戏》

连线lnsight,《被质疑胶原蛋白含量造假,巨子生物继续自证》

野马财经,《华熙生物和巨子生物干仗,10家券商中枪!》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

标签:

ad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