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情报网

小米为什么让传统车企焦虑?破大防背后的生态绞杀

蓝海情报网 172

小米为什么让传统车企焦虑?破大防背后的生态绞杀

小米现象撕了谁的遮羞布?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每一次新产品的发布都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新车热度只有两个月的汽车行业,这种残酷性更甚。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米YU7发布会后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1小时突破28.9万台,开售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台,给整个汽车圈带来了多大的震撼。

要知道,这个锁单量相当于某些新势力一年的销量,相当于某些传统大厂半年的销量,所以你会看到,很多传统汽车人破防了,愚忠论奶茶论酸溜溜的碰瓷、硬蹭海报一溜烟出现了。然后就是,指责小米YU7的质量不可靠,质疑其创新的真实性,有的对其市场策略进行无端攻击。

这些言论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他们对自己市场份额被抢占的担忧和恐惧,是对小米迅速崛起的嫉妒与不安,就如同黑暗中的影子,在光芒的照耀下显得格外不安和躁动。其实,对于这种现象,老祖宗早就看得明明白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从不看好,到看不懂,再到学不会,小米造车的轨迹就像是手术刀在某些人脑际极速划过,感觉到痛的时候,已经血流不止。

在小僧看来,小米汽车的一次次给人震撼,不是营销,也不是产品,更不是个人IP,而是跨界生态的胜利,这似乎再次印证了打败方便面的是外面这个朴素的真理。

一、传统车企为什么看不懂小米造车?

小米造车最大的底气源于其庞大的生态用户池。集团旗下超6亿IoT设备用户与超1亿MIUI月活用户,构成了天然的流量护城河。

雷军个人IP的强号召力进一步放大品牌势能,将米粉转化为首批车主的转化率高达90%。这种基于生态信任的迁移,使得小米无需从零搭建用户基础,而是通过手机、智能家居等产品的用户沉淀,直接实现跨品类导流。

例如,MIUICar系统与小米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的无缝联动,让用户无需学习成本即可体验全场景智能出行,这种生态粘性成为传统车企难以复制的核心壁垒。

说白了,你以为别人买的是车,其实别人买的是又一个体验终端。 

这个体验打造层面,小米延续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性价比哲学,通过生态链资源整合实现成本优化。自建工厂与代工模式并行,既保障产能弹性,又通过规模化摊薄核心零部件成本。

当你还在等着上市半年后销量爬坡,一年后形成规模优势,你的议价权早就被剥夺了。

更戳心的是,你在讲这个参数,那个配置的时候,别人在讲防晒、手机支架,心中有火眼中有光、不能容忍平庸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你觉得是演讲技巧和表达方式的不同,但没看到消费逻辑、场景需求以及产品定义的差异。

小米造车的成功,本质上是其多年积累的生态优势在汽车领域的降维打击,这其中包含了产品定义、用户运营、营销管理、互联网模式等,对于汽车行业,这就是实实在在的降维冲击。

二、传统车企为什么学不会小米造车?

零和博弈的存量竞争,都喊着产品为王,但是此产品非比产品,过往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成功经验在这个时代失效了,败给了大单品思维模式。

传统车企往往以技术参数(如马力、续航)为核心卖点,产品定义由工程师主导,换壳后兄弟齐上阵,用户需求被动适配。看似满满当当细分市场全占领,但是销量寥寥如鸡肋。

而小米汽车从立项之初即围绕移动智能空间打造,将手机、家居、穿戴设备的生态联动作为核心体验,基于对用户全场景需求进行深度的解构,这解构不是供应商式的调研,而是核心班子深度体验参与后的在定义,这其中的差别懂的都懂。

更为关键的是,传统车企的机械式管理与小米的互联网生态思维存在本质差异。

传统车企多采用垂直化、职能分割的组织结构,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总部,部门间协同成本高。一款新车型从概念到量产需历经数十个审批环节,慢的周期更是3-5年,你还在规划产品的时候市场已经红海了。而小米采用扁平化管理,强调跨部门作战小组模式,雷军亲自挂帅的决策机制,使其能在6个月内完成SU7的关键技术路线调整。

不得不说,大家都在内卷,但是内卷与内卷也是天壤之别,你在内卷做汇报资料、内卷开会、内卷嘴炮、内卷供应商,但是别人卷的是技术、是产品,是大家的协同一体。

差别可大可小,口水能稠能淡,销量可多可少,但时间都是公平的,时代总是残酷的。结构性变革需要系统性重构,这种重构就像革命一样,从来不是请客吃饭,而是你死我活。

诋毁是失败者的止痛药,但变革才是成功者的通行证。当耳光足够响亮,聒噪者自会闭嘴。

以上希望能给你启发,在下小僧鲲鲲,让营销没有难渡的劫!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

标签:

ad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