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时经常读科技公司的财报,包括中国的,也包括硅谷的。这不仅是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我的一项爱好:现实比科幻小说更精彩,从现实财报当中窥探人类科技乃至整个社会的进程,是一件既有趣又有益的事情。
财务数字本身固然更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数字背后的长期、根本性逻辑:科技大厂的发展路径是什么?其成长的推动力是什么?其管理层又是如何看待和应对未来?
最近三年,我读过全球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所有科技公司的几乎每一份季报。最大的直观感受是:科技大厂爆发性增长、动辄交出高两位数乃至三位数增长的时代,已经永远过去了。无论是美国的微软、亚马逊、谷歌,还是国内的阿里、腾讯、百度,生成式AI对它们的业绩的直接拉动都是缓慢且有限的,百分之十几的营业收入增速成为了常态;像苹果这样的公司甚至连续多个季度只有个位数的收入增长。
这与十多年前的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时代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大厂迎来的可是爆发式的、全方位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增长!此时此刻,只有英伟达等算力产业链企业能享受这样的爆发式增长了,而我们都知道,算力产业链只是科技行业的一小部分。
别误会,这不是因为AI革命名不副实,更不是因为人类科技进步的动力枯竭了。正确的理解是:科技大厂的收入基数已经十分巨大,人类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很高,基本的算术规律决定了大厂业绩必将回归均值。过去多年,科技行业尤其是互联网行业进行的其实是一系列的短跑:每当新的风口出现,大家就一拥而上,力争以最快的速度跑马圈地,然后等待下一个风口,如此循环往复。这种发展范式已经永远划上了句号——今后进行的将是真正的长跑,众所周知,长跑不是一系列短跑的集合!
今天读到蚂蚁集团的2025年度可持续发展(ESG)报告,其中两点引起了我的注意:首先,蚂蚁再次强调了AI优先的战略,提出迈向AI时代的双价值创造;其次,它提出AI带来了普惠服务新的可能性,传统的数字服务正在向更加智能化的数智服务迈进。AI是全球科技行业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根本推动力,这一点几乎所有人都赞成。关键的问题在于,AI应用究竟要以什么方式实现呢?或者更进一步说,如何确保AI在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也创造社会价值呢?要知道,当年山姆·奥特曼创立OpenAI的时候,提出过一个著名的问题:AI会毁灭人类吗?这个问题其实一直没有得到解答,2023年11月的OpenAI宫廷政变就与此息息相关,令人至今记忆犹新。
应用AI技术向全体用户提供普惠服务,乃至上升到数智普惠的高度,是一种正确的思路。可能会有人觉得这种说法假大空,但是回顾历史就会发现:科技大厂的发展总是以用户基数扩大、服务门槛降低为基础的。1990年代的PC革命降低了计算机的门槛,1990-2000年代的互联网革命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2010年代的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革命进一步降低了一切个人计算和通信服务的门槛:这些都是普惠的。微软提供普惠的操作系统,亚马逊、阿里提供普惠的电商服务,meta、腾讯提供普惠的社交服务,它们都成为了千亿万亿市值的公司。我们可以说,普惠的AI服务是由OpenAI等大模型厂商提供的吗?不,这并不全面——大模型只是一个基座,聊天只是AI应用的一个出发点。所有互联网服务,甚至所有成熟的服务业,都注定会以AI的方式重做一遍。
大约两个月前,我读到蚂蚁集团管理层的一篇访谈,其中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有钱花、有命花,是永恒的主题。我当然理解这是什么意思!过去两年间,我减掉了十公斤体重,基本戒酒(旅行时除外),实践了低碳饮食,养成了户外运动的习惯。所谓有钱花,不是一夜暴富,而是细水长流地拥有充裕的、满意的财务资源;所谓有命花,是指尽可能长久地高质量生存。在过去的爆发式增长年代,我们不赞成这两个概念,甚至予以耻笑;流行的是用命换钱,把自己逼到极限以实现财务自由。我绝大多数的朋友都从事金融业和互联网行业,近年来他们应该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了用命换钱的荒谬性,尤其是在看到自己的体检数字和所在小区房价之后。
我们不妨上升到哲学高度:用命换钱对应的是爆发性增长或曰暴利时代的逻辑,其核心思想是抓住机会玩一票大的,只承认短期的高成长机会,完全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有钱花、有命花对应的则是复利时代,也就是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的逻辑。
复利的威力远远超出一般人的直观印象。年化增速12%,就意味着6年翻一倍;年化增速8%,则意味着9年翻一倍。巴菲特的年化收益率约为20%,这已经足够让他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者。
只有稳健的公司能够充分受益于复利。作为一个前投资分析师,我还记得当年资本市场给热门公司做模型,经常预测短期30-50%的剧烈增长。许多公司确实做到了,但此后就原地踏步乃至负增长,直至消失于主流视野之外。
有钱花,也就是财富保值增值,在非常短暂的时间轴可以依靠暴利,但归根结底是依靠复利。有命花,也就是健康管理,则是一个彻底的复利问题:据我所知,世界上似乎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让人一夜之间变得健康。
有趣的是,金融业和医疗业,恰恰是当前AI改造进展最快、新生事物最多的两个行业,也是最有可能率先在AI驱动下实现普惠服务的行业。先说金融业:2024年,高盛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明确提到,它有四分之一的员工都已是技术开发人员;就在今年6月,高盛首席信息官向全体员工宣布了推出GS AI人工智能助手的消息,这不是一个泛泛的应用,而是针对投行、研究、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等业务部门的不同需求而量身定做的。而且,高盛甚至不是第一个在集团层面推广AI助手的华尔街投行,花旗、摩根士丹利、美国银行早已做出过类似的尝试。许多人对AI金融应用的认识还停留在客服机器人环节,事实上AI对金融业务流程的介入几乎是全方位的,再过一两年,我们可能找不到任何一个没被AI深度改造的金融业务环节!
财富管理是变革最快的金融细分领域:瑞银、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的财富管理部门都推出了以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识别为基础的AI平台,分析市场数据和客户交易行为,对客户提供实时投资建议;以Betterment, Wealthfront和Pefin为代表的智能理财顾问(robo-advisor)公司已经建立了庞大的客户基础,其中Wealthfront的资产管理规模已经达到800亿美元(2025年3月数据)。AI驱动的财富管理是最近几年硅谷风投圈最热门的风口之一,根据《福布斯》杂志的估计,仅仅在美国一个国家,AI投资顾问参与管理的资产可能就超过4000亿美元。
在国内,同样涌现出了蚂蚁的蚂小财、京东的京小贝、盈米基金的AI小顾等一批AI投资顾问,或者比投资顾问更全面的财富管家。就在前几天,一位从事家族信托业务的朋友告诉我,他认为AI财富管理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均衡器,让普通人以较低成本享受到传统上超高净值人群才能享受的金融服务——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定制的资产配置方案,具体的产品推荐,定期的专属评估报告,针对市场突发事件的实时建议,税务规划乃至财富传承计划……这些在传统上需要巨大的资产规模和高昂的管理费或佣金才能享受的服务,现在可以由AI高效生成,而且其准确性或许比人工更高。这就是普惠金融的力量!
附带说一句,我认为金融业可能是极少数真正需要垂类大模型的行业之一,因为它的业务过于复杂,涉及客户隐私、信息安全、风控、监管等多个敏感领域。蚂蚁、度小满都在开发自己的垂类大模型;即便是通用大模型,也需要针对金融场景进行微调(fine-tune),很多金融机构都在对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这么做。在生成式AI时代,金融的科技属性将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普惠金融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会取决于基座大模型等核心技术的研发进展。金融机构必须成为科技公司,而不仅仅是喊口号!
再说医疗业。早在2010年前后,作为最早投入商用的专业AI助手,IBM Watson就曾尝试以医疗为突破口,可惜当时以知识图谱为基础的AI技术无法完成这种重任。斗转星移,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具备自然语义识别能力的AI,终于可以改造医疗行业了。今年年初,美国卫生部发表了一份长达200多页的《AI医疗战略规划》,提出将AI应用到医疗的五个基础领域,即医学研究、新药开发、医疗服务、人道服务、公共卫生;总而言之,就是要用AI技术重塑整个医疗产业链。事实上,中国利用AI改造医疗的势头也很快,甚至有后来居上的可能性:在DeepSeek R1推出之后的短短两三个星期内,就有至少92家公立医院对接入了DeepSeek。各地医院的千万元级别的人工智能系统采购大单此起彼伏地涌现,或许离你家最近的三甲医院就刚刚做过采购。
AI在医学及药物研发、医院内部管理当中的重要意义早已得到认可,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基于AI的医疗服务平权:让AI降低普通人获得医疗服务的难度和复杂度,同时减少公共卫生系统的无效劳动。找医生、测健康、读报告、陪就诊、问医保……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时间,花钱都未必好使,何况不花钱?国内很多高端信用卡的一项重要卖点,竟然是每年若干次陪就诊服务。我至今还记得三年多以前,因为拔智齿引发心悸,一度担心自己患上心脏病时的痛苦经历——仅仅确定自己该挂哪个科就花了一整天时间学习准备,就诊时跑上跑下做检查又花了半天。所幸检查结果毫无异常,这让我不再计较自己经历的困难,但不代表困难不存在。
现在,国内不止一家大厂已经推出了面向个人用户的AI医疗服务工具,例如字节跳动的小荷AI医生、腾讯的AI健康管理助手,等等。大约五天前,蚂蚁刚刚推出了AI健康应用AQ,囊括了健康科普、就诊咨询、报告解读、健康档案等上百项功能。蚂蚁AQ最吸引我的功能有两个:第一是个人健康档案,可以把就医、用药、运动、饮食等信息结合起来,加上对多种可穿戴智能硬件的打通,建立一套完整的、个性化的健康数据库,及时提出健康建议,帮用户做到有备无患;第二是云陪诊,目前已经覆盖全国200多家医院,用户去线下就医时,AI可以在线上提供向导,帮助患者高效地、不走弯路地完成整个就诊流程。这只是AI驱动的普惠医疗的两个简单缩影。
还是那句老话——AI医疗也是一个伟大的均衡器,而且它的威力还只开发了一小部分。例如,上文提到的蚂蚁AQ,已经可以提供近200位名医的AI分身智能体,哪怕是边远省份、贫困地区的一个老年人,都能随时向北京大医院的名医咨询健康问题。当然,必须承认,目前AI分身能做的事情还比较有限,覆盖面较窄,不能取代实际就医;可是再过五年、十年呢?从ChatGPT诞生至今,不过短短两年多,我们就习惯了让AI帮自己查资料、写文章、编程序,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即便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让AI代替真正的医生,只要它能帮医生多分担一点日常任务,或许就意味着成千上万个普通人的生存质量的提高。这种技术进步对社会的普惠意义,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希望等到我本人以及本文读者老去的时候,这样的应用已经充分成熟了。
我还想强调一下:上面描述的激动人心的愿景,不论是普惠金融还是普惠医疗,其实现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不仅依赖于技术进步,也需要解决合规、伦理等方面的问题。至于它们对大厂自身的业绩推动,其时间表就更不确定了,毕竟大厂需要先向用户切实提供普惠服务,然后才能提升自身的商业化。习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暴风骤雨一般的增长的投资人和专业媒体,或许会觉得这种发展太慢,甚至斥之为喊口号、务虚不务实。我身边的朋友当中,至今对整个AI浪潮保有怀疑或否定态度的,仍然不在少数,其核心论点就是AI带来的增长不如当年的互联网那样立竿见影。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刚刚离开阿塞拜疆,这是高加索三国当中唯一的石油出口国,十多年前曾经历过一场经济奇迹:从2005年到2008年,由于全球油价高涨,阿塞拜疆的GDP增长了2.7倍,人均收入则从美国的15%猛增到了美国的30%!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油价下跌,以及地缘政治格局的不稳定,2009年以后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速回到了个位数,多次出现实际GDP负增长的现象。阿塞拜疆的工业产业链仍然很不完善,而且在文化、社会等层面也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去年它的人均GDP恰好是中国的一半。我在巴库街头打到的网约车,一半以上都是从中国进口的(比亚迪尤其多)!
这或许是暴利时代VS复利时代的一个极佳的现实案例:依靠石油等自然资源出口能够一次性地拉高短期增长,但是长期成功依靠的是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科技研发和产业链布局。阿塞拜疆和我此时所在的格鲁吉亚,都在大规模升级基建(其中不少还是中国企业参与建设)、发展公立教育,说明它们早已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企业,尤其是所谓大厂。如果你读过国内所有互联网大厂的年报,就会发现大家几乎全在强调类似事情:以科技创新驱动长期价值,追求可持续发展。我还想补充一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抓住每个时代的主旋律,我们时代的主旋律,通俗地解释,或许就是有钱花、有命花;尽管有些人可能更偏好文绉绉、理论化的表达方式。
我很喜欢《星际迷航》,这部经典科幻影视剧最著名的一句台词是:Live long and prosper(祝您长寿多福)。《星际迷航》诞生的时候,AI还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幻影,所以这句台词仅仅是一句祝福,没有告诉我们究竟如何做到。在今天,我们或许可以加上后半句:With the help of AI(在AI的帮助之下)。谁能率先把这句话变成现实,谁就将占领新时代的制高点,无论它是互联网大厂、创业公司,还是某个至今尚不知名的路人甲。
这就是我喜欢读大厂财报的原因:谁认识到了未来的样子,谁为未来做好了充分准备,谁能够最高效地实现未来——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财报当中找到答案。不一定是完整的答案,但至少是一部分答案,足以引发我们的深思。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