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且行舟
平凡小事变爆款:不是你的生活平淡,而是你没戳中人性开关
我的生活太普通了,每天就是上班、吃饭、睡觉,根本没什么可拍的!
这或许是无数新手博主拍短视频的时候内心最大的困惑。你看着平台上那些动辄百万点赞的豪车、旅行、大场面,再回头看看自己的一日三餐,瞬间失去了拿起手机的勇气。
但真相恰恰相反:用户早已对精致的表演感到疲劳,他们真正渴望的,正是在你的平凡中,看到那个真实的自己。 把平淡小事拍成爆款的核心逻辑,并非创造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找到那个人性共鸣的开关。
一、平台的核心算法:争夺用户时间,而非比较事件大小
首先我们必须要洞悉平台的底层逻辑:算法的核心评判标准,绝非事件本身的宏大或稀缺,而是内容能否让飞速滑动的手指停下来。
平台逻辑揭示:用户刷视频不是看内容,而是在千屏万幕中找自己——寻找那个挣扎、委屈、微小确幸的自己。平凡小事若只停留在你的故事,注定沉寂;若能成为千万人集体情绪的隐秘出口(如职场焦虑、生存压力、微小反抗),便有了爆款的基因。
所以,第一思维转换:不要总想着拍大事,而是要把小事背后的情绪放大到极致。
二、爆款第一性原理:情绪放大:把吃了什么变成尊严之战
那么具体该怎么找情绪点呢?

平淡事件本身是中性、无色的。你的任务就是为它注入强烈的情感色彩,将其放大到极致。
抓住矛盾时刻:比如想辞职又不敢的纠结、花钱肉疼但快乐的复杂心情。这些内心戏才是观众想看的。
情绪爆点的核心真相:农村大妈粗糙的双手揉出的面团,打工人深夜泡面里的碎碎念,宠物一个笨拙的翻身……这些日常碎片为何能引爆流量?核心在于:把平凡事件背后的情绪,放大成一颗精准打击人心的炸弹。因为平台海量用户的大多数,过的正是和你我一样的平凡生活。事件的规模不重要,事件背后承载的情绪浓度才决定一切。
今日早餐:豆浆油条——这是无效的流水账,是你的事,所以你的内容会无人问津,这就是一条无效记录的视频。
爆款改造——情绪炸弹:镜头聚焦打工人老王——连续啃了30天泡面后,第一次走向早餐摊。他捏着皱巴巴的纸币,眼神在加蛋的牌子前反复挣扎。最终咬牙加蛋,咬下第一口时,喉结滚动,眼底泛起一丝极力压抑的满足水光。文案配以:连续吃泡面一个月后,这个鸡蛋是我给自己最后的尊严。这不是早餐,这是打工人尊严的自我救赎 ——情绪张力拉满,共鸣瞬间穿透屏幕。把平淡的吃早餐升华为打工人的尊严之战,就成了一个情绪炸弹。
总觉得生活平淡没啥可拍?这是作为博主的懒惰病。平淡只是习惯的盲区,而非灵感的荒漠。换个角度想,你的日常,对他人而言可能就是一场微型探险:
比如堵车:不要只拍车流。镜头对准自己堵了一小时后生无可恋的脸,配上内心OS:真想一脚油门冲进海里…算了,下个月车贷还没还。——瞬间勾勒出都市人的生存困境。把堵车升维成现代人生存困境的隐喻,张力爆表。
放大细微感受:不要只拍完整流程。放大切菜时发泄式的力度、油烟机轰鸣下紧皱的眉头、尝了一口后嫌弃又不得不吃的无奈——家的烟火气里藏着多少无奈;切菜不再是流程,而是刀刃撞击砧板的狠劲特写——那是生活重压下的无声宣泄;端出菜肴后,不是你满意的微笑,而是对着镜头一句苦笑:又翻车了,但能咋办?吃呗! ——这些不加修饰的坦诚,细节才是让用户停留的致命钩子。
陌生化凝视:把习以为常变成惊奇发现,关键在于用镜头陌生化你的日常,刺穿麻木感:
北京白领挤地铁的窒息瞬间,是三线小镇青年眼中的都市生存图鉴;
工地大哥汗湿背心的劳作日常,是格子间白领心中的底层江湖纪实。
三、用户观看的本质:不是看内容,而是找自己
用户刷视频的深层需求,是寻找共鸣、认同和情绪发泄的出口。当你的视频能让成千上万的人惊呼这就是我!,它就成功了。
平凡的事若仅停留在个人层面(你身边发生的平淡的事),难以引发关注;但若能让千万人看到自己的影子(如打工人的挣扎、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就成为集体情绪的出口,具备爆款潜力。
那么要怎么制造这种共鸣呢?说大家想说的话:比如今天就想躺平,但房贷不允许——这种大实话比任何励志语录都动人。
拍大家经历的日常:上班摸鱼的心虚、月底穷到吃土的窘迫、收到工资到账短信的瞬间快乐……这些才是真实的人生。
比如个人记录:我今天加班好累。——无人问津。
但是如果想要达到集体共鸣的效果:拍摄一段下班后坐在车里发呆十分钟的视频,文案写:这扇车门,是工作和生活之间最后的结界。推开门,我是父亲、是丈夫;关上门,这一刻的安静才属于我。——这便击中了无数中年人的内心,成为集体情绪的出口。
四、挖掘平淡的利器:陌生感与反差感
你觉得平淡,是因为你习惯了。但对另一群人来说,你的日常可能就是他们的远方。
生活太普通,没什么可拍是我们拍摄视频最常见的误区。其实,平淡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内容的限制。
换个角度想想:一个北京白领的早高峰通勤,在三线城市用户眼里可能是大城市的快节奏窥探;
关键在于,如何把你习以为常的细节,拍出陌生感和冲击感。
展示专业细节:如果你是程序员,别只说今天写代码,可以拍为了一个bug折腾三小时的崩溃。
暴露行业秘密:化妆师可以拍明星妆容里不会告诉你的小技巧。这种内部视角天然有吸引力。
拍出陌生感:一个工地小哥的午餐日常,在办公室白领看来是另一个江湖的生存体验。关键在于,将你习以为常的细节拍出新鲜感和冲击力。
把平淡的事拍成爆款的另一核心是反差,为你平淡的记录制造反差感,让平淡生活的暗流汹涌,生活表面越平静,其下暗藏的反差越具杀伤力。
制造反差是最直接的流量密码,生活越平淡,反差带来的张力就越强。
几种好用的反差套路:
人设反差:一个看起来文静的女孩,突然说出犀利的观点——这种不符合预期的冲击力,比大V说话更让人印象深刻。
剧情反差:视频开头我月入3000,结尾但活得像百万富翁——这种反转让人想看完。
价值反差:表面拍的是堵车,实际讲的是生存压力;表面是早餐,内核是自我关怀。把事情背后的深层价值挖出来。
人设反差:一个看似文静的女孩,突然对职场不公爆发出犀利吐槽,比意见领袖的批评更具冲击力。
一个总是沉默的保安大叔,突然对着镜头犀利点评职场内卷:你们拼死拼活,不也为了和我一样图个安稳下班?——平凡躯壳下的犀利灵魂,比大V说教更具穿透力。
表里反差:揭示平凡表面下的深刻内核。早餐背后是自我关怀,堵车背后是生存压力,加班背后是理想与现实的挣扎。这种反差,直接拉满了内容的戏剧张力。
平淡事情的表面与内核的反差(如堵车背后是生存压力,早餐背后是自我关怀),能强化内容张力,而张力直接关联流量。
五、技术的正确定位:情绪是放大器,而非创造器
许多新手容易陷入技术误区,认为复杂的运镜、炫酷的转场是爆款秘诀,这完全是本末倒置。
5.1 技术是工具,情绪才是抓手:如果内容本身没有情绪爆点,再高端的技术也救不回来。

具体操作上:
新手用手机就够了,关键是把画面拍清楚。
剪辑时,节奏比特效重要——别让花哨转场抢了内容的戏。
声音清晰度比画面质量更重要,大家能容忍画面稍差,但听不清说话绝对会划走。
5.2 真实感优于精致感:抓住核心情绪点时,即使用手机前置摄像头直拍、画面有些晃动,也依然能引爆流量。因为用户需要的是真实的情绪撞击,过度精致和修饰,反而会带来距离感,削弱内容的穿透力。
5.3 最终极的秘诀:敢于自我暴露
把平淡生活拍成爆款的本质,拼的不是创意和技巧,而是 敢不敢暴露真实的自己,是你敢不敢在镜头前解剖自己灵魂的深度。
什么是有效的自我暴露?
所有爆款内容的底层,都是程度不一的自我暴露。客观流水账的记录就会让你的视频成为废片,而暴露其中的焦虑、瞬间的委屈、咬牙的不甘、劫后余生的小确幸,内容就瞬间拥有了灵魂。
人们早就厌倦了看虚假的人设,他们渴求的,是在视频里撞见真实的、不设防的、与自己血肉相连的人,他们缺的是能让他们感到 原来不止我这样 的真实连接。
怎么开始拍呢?
从今天最真实的一个瞬间开始拍起,比如加班到深夜的疲惫、收到惊喜外卖的开心。
别怕展示脆弱和不完美——刚刚烧糊的菜、有点乱的家,这些反而更真实。
用最自然的状态说话,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样。
5.4 没有拍不出爆款的平凡事,只有不敢在镜头前袒露人性幽微的自己。
下次当你举起手机面对看似平淡的生活,请忘记拍什么,而要问自己:此刻,我内心翻涌的、最想嘶吼或低语的那个情绪是什么?
捕捉它,放大它,让它成为那颗在信息洪流中炸响的情绪炸弹——这便是平凡通往爆款的唯一密道。
总结:
把平淡小事拍成爆款,其实就这几点核心心法:
1. 忘掉事件大小,只关注情绪强弱。
2. 用户要的是共鸣,不是完美。
3. 你的日常,可能是别人的新鲜。
4. 适当制造反差,让内容有张力。
5. 技术是为内容服务的,别本末倒置。
6. 最重要的——敢于真实,敢于暴露。
没有拍不出爆款的平凡事,只有不敢挖掘人性的创作者。 从现在开始,请放下生活平淡的偏见,拿起手机,不再记录事件本身,而是去捕捉事件中的情绪、矛盾和人性微光。当你能勇敢地在视频中展示真实,那么你拍摄的短视频会让用户报以最热烈的共鸣。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