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原料多高级我们技术多领先我们团队多专业。
说了一堆我有什么,听起来气势挺足,但问题是,
用户不在乎你有什么,只在乎他缺什么。
这就是卖点和痛点的本质区别。
卖点是从品牌视角出发,痛点是从用户视角出发;
卖点在讲产品的功能,痛点在讲用户的情绪。
比如:
洗碗机的卖点是解放双手,但真正的痛点是夫妻因为谁洗碗而吵架。
前者在说功能,后者在说关系。
功能不一定能打动人,但关系能引发共情。
真正的营销高手,永远不是在卖产品,而是在解决一段情绪、一种焦虑、一场小冲突。
你看,洗碗机不是卖洗碗的,它卖的是家庭和谐;
智能门锁不是卖科技的,它卖的是安全感;
健身私教不是卖训练计划的,它卖的是体面和自信。
很多品牌找不到增长点,问题不是产品不好,
是因为你一直在推卖点,但消费者心里装的,全是痛点。
所以,下次写广告语、做包装、拍短视频,先别急着说自己多牛,
先问一句:我的用户,到底在痛什么?
好的,以下是这一节内容,延续贺大亿公众号风格——逻辑清晰、有画面感、有金句、有共鸣。
卖点思维的陷阱:你在讲我多好,用户在想关我屁事
很多品牌的问题,不是不会讲故事,而是讲的都是自己。
产品一上来就说:我们有多专业、多先进、多高科技。
听起来像是在开发布会,但用户心里想的是:
关我屁事?
这就是卖点思维的陷阱。
卖点,是企业视角的我能提供什么;
痛点,是用户视角的我缺什么、我烦什么、我怕什么。
一个是输出信息,一个是输入情绪。
举两个例子就明白了:
洗碗机说解放双手,这是卖点。
但如果你换个角度,说从此不再为谁洗碗而吵架,这就是痛点。
前者是理性说服,后者是情感共鸣。
再比如健身房,喜欢喊我们有专业教练我们设备齐全,
但用户真正的痛点是—
一个人没毅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所以更有效的表达是:
每次都有人盯着练,不给自己偷懒的机会。
卖点让人知道你,痛点让人需要你。
会讲卖点的,是销售;
能讲痛点的,才是营销。
品牌不是要说自己多好,而是让用户在心里默默说出那句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好的,以下是第三节内容,延续你之前的逻辑结构与贺大亿风格,语言口语化、有画面、有金句、有共鸣。
痛点不是功能问题,是情绪问题
绝大多数品牌在找痛点的时候,都走错了方向。
他们以为痛点是功能缺陷,其实真正能触发购买的,是情绪共鸣。
用户不是在买功能,他们买的,是情绪安慰。
智能门锁的卖点是指纹识别更方便,
但真正的痛点是——我想更安心。
它卖的不是科技感,而是安全感。
一个人回家不用掏钥匙、不怕半夜被反锁,
那种踏实感,才是消费决策的临门一脚。
再看小红书的爆款产品。
那些神奇面膜收腹裤防脱洗发水,真的效果最好吗?
未必。
但它们能让用户暂时不焦虑,不焦虑容貌、不焦虑衰老、不焦虑身材。
买的不是产品,而是情绪的止痛药。
商业的本质,是帮人解决内心不爽。
焦虑、恐惧、孤独、嫉妒、虚荣、疲惫。
每一个情绪,都是潜在的生意机会。
别再问我的功能够不够强,而要问我的产品能让人感觉更好吗?
因为在这个时代,
理性让人犹豫,情绪让人下单。
如何精准找到痛点:3 个灵魂提问
找到用户的痛点,不靠拍脑袋,而是靠抽丝剥茧地问对问题。
别猜用户要什么,要从他们的生活缝隙里去找。
我常用一个三问法,特别管用。
第一问:用户在什么场景下遇到问题?时间、地点、人物都要具体。
别笼统地说用户通勤不方便,
要具体到,早上八点,手里拎着早餐、地铁挤爆、手机响个不停。
场景越真实,痛点越具象。
第二问:这个问题让用户产生了什么情绪?焦虑、尴尬、疲惫、恐惧……
所有消费的底层驱动力,都是情绪反应。
比如:等电梯太久=焦虑;
油腻头发=尴尬;
打车贵=心疼;
每天通勤=疲惫。
情绪比理性更快触发购买。
第三问:现有解决方案有什么缺陷?贵、麻烦、复杂、没保障……
每个还不够好的体验,都是你切入的机会。
我们再用智能门锁举个例子:
冬天掏钥匙冻手(场景) → 烦躁(情绪) → 钥匙容易忘带、不安全(缺陷)
最后痛点就浮出来了:
我想要更方便、更安全的开门体验。
听上去简单,但很多品牌死在这一步。
他们只看到功能需求,却忽略情绪背景。
痛点从来不是问题本身,而是问题背后的感受。
真正会营销的人,不是比谁更懂数据,而是比谁更懂人心。
好的,以下是第五节内容,延续贺大亿风格——逻辑清晰、语言接地气、有干货、有顿悟感。
从讲卖点到讲痛点的文案转译公式
很多品牌写文案,一直在自我感动。
拼命说我多好,结果没人共情。
不要怪用户看不懂,是你没说到他的心里。
一句文案能不能打动人,关键不在词多高级,在于:你说的是功能,还是情绪。
我常用一个痛点转译公式,特别好用:
痛点 = 用户的不爽感受
卖点 = 你的解决方式
爆点 = 让用户的情绪被看见
听起来像三句话,但真懂的人不多。
你要做的不是告诉,是共鸣。
文案的任务,就是把功能翻译成情绪。
好的,以下是第六节完整内容,延续前文语气和贺大亿式表达风格——真诚、有共鸣、有温度、有哲理感。
商业的终极能力,是共情
做生意到最后,拼的不是创意,也不是预算,是谁更懂人心。
大家有没有发现,市场竞争越来越像一场心理战。
所有的广告、短视频、文案,看似在比创意,其实比的是:谁能先看透用户的潜台词。
很多人还在研究算法、流量、视觉冲击,但真正打动人的,是一句你懂我。
为什么有些品牌永远能打动人?不是因为他们广告多吸睛,往往是因为他们能说出你不敢说、又特别想说的话。
我太累了想躺平。
我不是懒,我只是没被理解。
我不是非要买贵的,我只是想被尊重。
真正的营销高手,不讲大道理,他们讲人话,懂人心。
共情不是讨好,是用心去理解别人为什么会这样想。
当你真懂了一个人,你自然能找到成交的语言。
不要只研究产品怎么卖,要研究人为什么买。
因为所有的生意,本质上都是一场情绪互换。
你提供的是产品,但用户买走的,是被理解的感觉。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