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情报网

国家为何押注AI?一场关乎税收、资本与劳工的隐秘战争

蓝海情报网 600

国家为何押注AI?一场关乎税收、资本与劳工的隐秘战争

作者 | 金鑫YOYO,DeepSeek

来源 | 一个符号工作室

随着AI技术的高速发展,很多人提出AI或将抢走人类的工作。

这一现象,已经在亚马逊、微软、谷歌、IBM等国际巨头身上应验了:今年数万人被裁员,已经证明AI的威力不可小觑。

其实业内讨论这个问题已经很久了,资本家和AI专家们活跃在各种论坛上聊AI的好处,但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我们要坚定抵制AI。

哪怕很多人心里是抵制的,但为了表现自己爱学习和服从管理,也要表示中立或者干脆不表态。更多人选择了逃避,比如宁愿去东南亚、去美国卷。

所以在好莱坞,编剧会联合罢工游行抵制AI;我们的电影工作者,就只能靠窝里横,在网上放放八卦,吐吐槽。

然而,在金钱的诱惑面前,资本家和政府的利益是一致的,工人的利益竟然无人关心。

为什么这样讲呢?今天我想从税收的角度,来谈谈这个背后的问题,那就是:AI将如何重新分配财富与权力? 

要看清这一点,我们必须同时打开三本账——国家的、资本家的和劳动者的。

一、一道数学题,三种答案

我们建立一个严格的财务模型。

假设社会总财富不变,一家年收入10亿元、非人工成本6亿元的公司,可以通过三种截然不同的模式来运营。

在这套数学题面前,我们将采用真实的阶梯个税进行计算,并控制变量,统一将 50%的税后利润用于给5位核心高管/股东分红。

由此得出下面几个数据:

模式一:AI技术型公司(国家利益最大化)

1、核心策略:极致自动化,追求最高的企业利润,并上交最高的税。

2、用工结构:5名高管(人均年薪400万)+ 15名精英员工(人均年薪150万) = 20人。

3、工资总额:4250万元。

模式二:财务精算型公司(老板/高管利益最大化)

1、核心策略:在合规前提下,将老板/高管的个人税后收益最大化。

2、用工结构:5名高管(人均年薪96万,最优税率点)+ 95名普通员工(人均年薪20万) = 100人。

3、工资总额:2380万元。

模式三:社会主义型公司(员工利益最大化)

核心策略:将公司价值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就业和工资。

用工结构:5名高管(人均年薪100万)+ 595名普通员工(人均年薪12万) = 600人。

工资总额:7640万元。

以下是基于严格财务计算的结果对比:

国家为何押注AI?一场关乎税收、资本与劳工的隐秘战争

以下为计算方式和控制的变量:

公司利润 = 10亿 - 6亿 - 工资总额

企业所得税 = 公司利润 × 25%

税后利润 = 公司利润 - 企业所得税

分红个税 = (税后利润 × 50%) × 20%

个人所得税:基于中国现行年度综合所得阶梯税率计算,已考虑基本减除费用(6万/年)。

模式一因高薪适用最高45%税率;

模式二高管年薪96万,精准处于35%税率档;

模式三因普遍低薪,适用3%-10%低税率。

更多信息补充:

1. 关于收入规模:此模型为简化对比,设定三种运营收入均为10亿元。

但在现实中,成功的AI巨头(如头部互联网公司)收入已达百亿甚至千亿级别,其税收贡献将呈几何级数放大。

而许多传统公司(模式三)在竞争中日渐式微,收入远不及此模型,使得其实际财政贡献更为渺小。

2. 关于分红倾向:模型为公平设定50%分红。

现实中,AI巨头因边际成本极低,现金充沛,其实际分红比例通常远高于此(如70%-100%),这将使其缴纳的分红税和国家总税收进一步飙升。

相反,传统公司(模式三)因需大量现金维持运营和扩张,实际分红比例通常更低(如20%-30%),这会使其对国家税收的贡献进一步缩水。

3、关于企业的非人工成本:

如果不关注工资和供应商等日常经营成本,但看非人工成本结构的话,会发现:

模式一的核心资产是英伟达GPU集群、算法模型、数据资产。

这些资产特性,是全球硬通货、保值甚至增值。

高端GPU在全球范围内供需极度紧张,即使公司经营不善,这些硬件在二手市场也能以极高的价格迅速变现。其算法和数据资产更是无形的金矿。

而模式三的核心资产,是专用生产线、厂房、定制化机床。

资产特性是专用性强、贬值迅速、流动性差。

比如,一条汽车焊接生产线对于其他行业毫无用处,一旦技术迭代或公司倒闭,其残值极低,清算时往往只能当废铁卖掉。

最后,模式二的资产策略是聪明的 骑墙派:

(1)大量现金及短期投资:保持极致灵活性,是应对风险的安全垫;

(2)品牌、专利、SaaS平台等软资产:具有护城河,且无需大量资本支出;

(3)模块化、可重构的硬资产:只保留核心部分,将重资产环节外包。

结论一:

现实中的规模与分红差异,将使这一差距变得更为悬殊:

在相同的营收规模下,模式一(AI税收巨兽)对国家财政的贡献最为巨大。

而模式二(资本精算师)则成功地将老板/高管的个人税后财富推向了顶峰。

模式三(传统产业)不仅自己前途堪忧,也不能为政府创造税收,所以很多产业转移去了人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或非洲国家。

国家为何押注AI?一场关乎税收、资本与劳工的隐秘战争

结论二:

模式一的公司不仅在创造当下的高税收,更在为国家积累未来的优质战略资产;

而模式三的公司,则伴随着巨大的贬值风险和社会资源浪费风险。

模式二的公司居于中间状态,但是其核心资产在AI的冲击下,也越来越没有竞争力。

比如,生产严重过剩的SaaS企业,现在也开始向下收割创业者。很多产品烂到根本没法用,但包装个培训创业的噱头就能继续骗。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模式二的企业老板跑路了,TA可以直接把用户数据一卖,然后你就等着骚扰电话的轰炸吧。

所以,我对模式三和模式二的企业抱着非常悲观的预期。

如果社会只能依靠模式一的公司才能生存,那他们也必须创造对等的社会价值才算合理,否则作为消费者,大家也没有理由继续供养这样的吞金兽。

二、国家的理性选择与社会的残酷悖论

从上述这个微观数据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残酷而清晰的结论:

1. 国家的必然选择:

从财政和全球竞争力角度看,模式一(AI税收巨兽)是毋庸置疑的赢家。它贡献的税收比模式三高出2700万元。

一个大国若想拥有强大的国防、先进的基建和全球影响力,就必须培育大量这样的税收巨兽。

这是国家鼓励AI最坚硬、最底层的逻辑。

2. 深刻的悖论:

对员工最有利的模式三(传统产业),恰恰是对国家财政和资本家最不利的模式。

它无法为大国竞争提供足够的燃料,也难以激发资本家的投资热情。

这揭示了全球化竞争中一个无情的矛盾:极致的社会公平,可能与极致的国家竞争力互不相容。

三、从模型到现实:谁是真正的AI税收巨兽?

国家鼓励的AI产业,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其目标是培育所有具备AI税收巨兽基因的新经济实体。

它们主要有三类:

(1)互联网巨头:如阿里、腾讯、亚马逊。它们的搜索、广告、云计算完全由AI驱动,其千亿营收本身就是AI商业模式的胜利。

它们不是未来的AI公司,它们就是现在的AI公司。

(2)高端制造巨头:如特斯拉、宁德时代。

它们通过AI优化生产、调度供应链,实现了对传统制造业的降维打击,正冲击千亿营收。

(3)纯AI技术公司:如OpenAI,是未来的军火商。这些巨头共享着能带来超高税收的基因。

一个现实的对比触目惊心:一家利润丰厚的互联网巨头,仅公司所得税一项,可能就是一家苦苦挣扎的传统企业的数十甚至上百倍。

国家为何押注AI?一场关乎税收、资本与劳工的隐秘战争

四、未来:通往和解的唯一道路

那么,我们是否注定要牺牲普通劳动者的利益,来换取国家的强大?

答案是否定的,但出路绝非回到过去。

出路在于再分配。

请注意模式一和模式三的税收差值:1.35亿 - 1.08亿 = 2700万元。这巨大的财政盈余,就是解决未来社会问题的钥匙。

一个理性的社会战略应该是:

1、在生产上,选择模式一:毫不犹豫地拥抱AI,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打造强大的国家财政引擎。

2、在分配上,补偿模式三:将AI创造的巨额税收,通过更强大的社会保障、终身学习体系,乃至探索全民基本收入(UBI) 等方式,分配给在模式一中失利的广大民众。

结 语

国家鼓励AI,是基于国家利益的冷酷计算。但一个伟大的文明,不仅要算清经济的账,更要算清人的账。

未来的赢家,不仅仅是能制造出最先进AI的国家,更是能利用AI创造的财富,设计出更公平、更包容、让大多数人都有尊严和幸福感的社会制度的国家。

这不仅是技术竞争,更是一场关于治理智慧的终极考验。

最后还是想说,中国已经有那么多股民和基民,也普遍看好中国和海外的科技股,很多人其实已经是一条大船上的同行者。

说白了,AI如果不发展,就不会用钱生钱,投资就不会有回报;而限制AI发展,恐怕那些裁员的公司也回不到以前了。

作为普通人,我们只能盼望:那些掌握资源分配权的人,真的有良心。

【声明】本文内容由人工+AI辅助完成,图片均由AI生成;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一个符号工作室,作者金鑫YOYO,转载请备注作者与来源。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

标签:

ad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