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赵栀
编辑 | 趣解商业资讯组
比亚迪对团队成员的职业操守是如何要求的?
10月11日,公众号selfighter发布了一篇名为《比亚迪团队冒充极氪团队骗取汽车网络安全方案:一场荒唐的闹剧》的文章,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传播。
01.
据该文作者李均表述,其团队是一家汽车网络安全创业公司,核心产品是一款名为DefenseWeaver的汽车网络安全设计分析的国产CAD软件,在汽车行业被广泛用于汽车网络安全威胁分析与风险评估。
图源:公众号截图
10月10日,该团队接到一位自称吉利·极氪项目组女士的联系,随后该女士带领三位工作人员与作者所属公司联系沟通,并详细了解了其平台的原理、案例、法规支持等各项功能。
没想到,会议结束后,对方集体失联(微信拉黑、电话不通、邮件不回);经行业打听,公司才知晓对方实为比亚迪团队。作者发送报警追责短信后,对方回电说自己是比亚迪的,但对于为何冒充极氪人员,对方却以项目保密用代号花名等理由模糊推脱,未解释冒充原因,也不承认其行为不妥。
李均在文中提出四大疑问:比亚迪为何要冒充吉利团队进行正常技术交流?若比亚迪计划开发同类产品,为何采用此方式(为吃香肠养一头猪),且友商是否敢买其产品?比亚迪对团队成员职业操守如何要求?何种企业文化会促使团队做出此类行为?
据了解,该文章发布者是苏州犬安科技CEO李均,他曾是一名黑客和极客,因破解特斯拉安全漏洞而入选特斯拉名人堂,并被特斯拉邀请到拉斯韦加斯和马斯克交流星链和SpaceX如何做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文章评论区,有网友表示比亚迪此举是惯常操作了比亚迪想白嫖方案;但也有网友提出质疑,比亚迪为何要冒充吉利团队 如果不是比亚迪 那么这个团队为什么冒充比亚迪冒充吉利团队她说是吉利你觉得就是吉利,她说是比亚迪,你就觉得是比亚迪?
图源:公众号截图
据《汽车商业评论》报道,一位不愿具名的汽车信息安全汽车供应商表示,因为直接报出比亚迪的家门会令人有防备心,这是业内都知道的事情,他们也曾有过类似的遭遇。
值得一提的是,就冒充极氪人员骗取方案一事,比亚迪相关人员对媒体表示,该事件不属实,还在确认中。
图源:微博截图
但该人员回应中矛盾的是,既然事件还在确认中,怎么就确认此事不属实呢?而截至10月13日中午,比亚迪公司、犬安科技和吉利极氪方面均未对此事进行公开回应。
如果确实是比亚迪团队人员冒充极氪人员,那此事或许大概率也会是该员工个人的擅自行为,与比亚迪公司无关;但是正如李均在文中所提出的疑问,何种企业文化会促使团队做出此类行为?公司对团队成员职业操守如何要求?
据比亚迪集团官网显示,比亚迪品牌核心价值观为竞争、务实、激情、创新。
图源:比亚迪官网截图02.
比亚迪和吉利这对冤家在今年可谓是在产品竞争、舆论公关等方面多次交锋。
在今年6月的重庆论坛上,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就曾公开批判行业过度内卷现象,他批评部分企业争当卷王,以卷为荣,并警告称,国家巨额财政支持建立的汽车产业良好生态,可能被这些所谓的卷王带向邪路。
针对近期沸沸扬扬的油箱门事件,杨学良力挺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此前对比亚迪常压油箱的举报。他称魏建军是正直的人、诚实的人,是行业的吹哨人,并表示吉利通过拆车测试得出的结论,与长城举报信息完全一致。杨学良呼吁该事件一定要有公开的结论,不能不了了之,强调公开透明的必要性。
图源:新闻截图
而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则是在论坛圆桌讨论中,斥责部分品牌不拉踩一下别人就不自在,将其言论称为厚黑学,称其可能短期博取流量但终将反噬自己。他虽未点名企业,但强调比亚迪不是不敢回应,而是懒得回应,并重申比亚迪原则是扎扎实实做自己的事。
李云飞还提到王传福董事长明确要求发布技术和传播时不要拉踩别人,并呼吁各方比技术、拼产品,拒绝阴阳,反对拉踩。
对于常压油箱和车圈恒大的质疑,李云飞还发文回应表示我们欢迎同行之间相互监督,但针对恶意举报、拉帮结派、诋毁抹黑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我们也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图源:微博截图
不过,这条微博发布后不久,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原因,李云飞下线了这条微博。
一系列明争暗斗背后,其实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残酷竞争的缩影。
比亚迪今年交出了最强财报,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7771.02亿元,同比增长29.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2.54亿元,同比增长34.00%。
2024年,比亚迪销量427 万辆,位居全球第五、中国第一;吉利集团销量333.7 万辆,位列全球第十、中国第二。
据乘联分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9月零售销量排名前5的厂商分别为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一汽大众、长安汽车、奇瑞汽车。
图源:乘联会
9月比亚迪汽车继续断崖式领跑国内市场,是榜单中唯一一家月销超30万辆的车企,销量达34.7万辆,但同比下滑10.2%,市场份额达15.5%。9月吉利汽车、长安汽车、长城汽车3家自主品牌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同比增长42.8%、32.1%、37.3%,吉利汽车同比涨幅最高。
随着全球汽车行业向新能源转型的步伐加快以及弱势车企的退场,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均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不过,截止目前,汽车行业并没有真正的赢家。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