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情报网

友商集体搁浅,极米如何为自己摆渡

蓝海情报网 545

友商集体搁浅,极米如何为自己摆渡

2025 年上半年的消费电子市场,呈现出了明显的分化态势。

一边是电视行业在大屏化与高端化驱动下实现量额双增,75英寸及以上产品出货量同比增长近两成,85英寸以上增速超过三成,高端市场成为增长主力;另一边,不含激光电视的智能投影市场却遭遇寒流,销量同比下降3.9%,销额下滑 2.9%,两条反向运行的曲线,勾勒出如今家庭影音设备市场的结构性调整。

调整背后,是多重压力的叠加效应。宏观消费环境让非刚需类电子产品首当其冲,消费者在预算分配上更趋理性,投影产品自然成为削减开支时的优先选项。而电视厂商对大屏市场的持续深耕,使得75英寸产品价格正不断下探,与中高端投影形成直接竞争,进一步压缩了投影产品的市场空间。

更关键的是,在政策层面,投影行业未能进入消费补贴的核心品类清单,缺乏外部环境的助力导致整个投影行业不得不独自应对市场调整的压力。

作为连续七年占据行业龙头地位的企业,极米科技在行业下行期还能保持三成左右的市占率更显难得。但与此同时,上半年1.63%的营收微增又暴露出增长乏力的现实,高份额与低增长的并存,构成了极米当前阶段最突出的经营特征。

很明显,当整个市场的增长引擎减速,即便是头部企业也难以独善其身。

极米的困境,是整个投影行业过渡期的缩影:前方要探索新技术,后方还要应对成熟品类的价格战,腹背受敌。在这样的转型阶段,企业的战略选择往往受制于行业整体环境,所谓水涨船高时的顺势而为易,水落石出后的逆势突围难,极米的现状正是这种市场规律的真实写照。

01、褶皱里的随波逐流

2025年的国内投影市场,正陷入一轮由多重因素叠加形成的调整周期。

从消费端看,这两年宏观环境里的消费理性回归,对投影这类非刚需的可选消费品影响尤其明显。按照洛图科技的监测数据里,智能投影市场在整个消费电子板块里,属于家庭预算削减时优先被考虑的品类,很多用户会把换机计划往后推,或者转向更基础的影音设备。

供给端的冲击则更直接,最明显的就是大尺寸电视这两年的价格下探太猛了,75英寸的主流机型终端价已经跌破3500 元,有些促销款叠加国补甚至到了2500元区间。

友商集体搁浅,极米如何为自己摆渡

这个价格带和中低端智能投影高度重叠,但电视在画质稳定性、学习成本上对普通家庭用户更友好,这种直接的替代效应,让投影产品的价格弹性空间被严重挤压。以前投影还能靠 大屏低价格 吸引用户,现在这个核心优势被电视削弱了不少,使得整个行业的产品定价逻辑都在被动调整。

另一方面,政策端的助力也没跟上,在国补层面的以旧换新补贴目录中,智能投影尚未被纳入主流品类,不像空调、冰箱这些白电能享受到直接的政策红利。对于投影这种还在培育期的品类,政策补贴原本能起到撬动需求的作用,现在少了这份助力,行业只能靠自身消化库存、拉动需求,增长自然更吃力。

三重压力拧在一起,行业整体陷入 量价齐跌 的困境就不奇怪了。系统性的调整,从来不是单一企业靠自己的战略能完全抗衡的。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极米作为龙头,其经营策略更多是对周期的顺势而为,倒算不上主动犯错。

现在市场上看,3000元以下的极米Play系列贡献了近四成销量,中高端的RS 20系列则通过小幅价格调整维持份额,这种 低端冲量、高端稳价 的组合,其实是当下行业里的普遍选择——不这么做,要么丢份额,要么亏利润。

从价格走势看,极米的降幅其实和行业整体趋势基本吻合。洛图线上监测显示极米1080P主力机型(H6、Play 系列)近三年终端零售价累计下调15%–18%,对比行业数据,投影仪多数品牌的均价降幅都在15%-20%之间。

再看营收曲线,2022年到2024年,极米从42.22亿元跌到34.05亿元,这个下滑节奏和行业销量的下行曲线几乎是同步的——2023 年行业销量降了5.1%,2024 年降了 6.8%,这其实很能说明问题:之前行业增长快的时候,极米能靠着龙头地位吃到更多红利,现在行业慢下来,它也难免跟着 随波逐流,这就是 水涨船高易,水落石出难 的周期规律,放在任何一个行业的龙头身上,都很难完全跳出这个逻辑。

客观说,在整个行业都在收缩战线、中小品牌陆续退出的背景下,极米能守住30%的市占率,还实现1.63%的营收微增,已经算是周期里的稳健表现了。不过这种 稳 更多是依托行业地位的被动防御,靠着规模效应挤掉小品牌的份额,靠着成本控制维持基本盘,而非主动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龙头企业固然需要在周期里稳住阵脚,但如果始终跟着行业周期走,没能在寒冬里练出不一样的能力,等到行业回暖时,能不能再抓住下一波红利,就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02、突围动作里的拉扯

正如上文所说,在行业周期的下行通道中,单纯守住基本盘已不足以应对市场变化,极米选择以主动出击的姿态探索突围路径。这种转型之路在消费电子行业整体收缩的背景下,注定伴随着探索与试错的拉扯。

研发投入的持续加码构成了突围的核心支点。近三年累计超10亿元的研发投入,在行业普遍缩减开支的周期里显得尤为突出。2025年上半年新增18项发明专利,累计达385项(公司 2024 年报基数 367 项);截至2024年末,公司研发人员 552人,占员工总数21.4%,为行业最高梯队。

这种投入转化为具体的产品策略,极米通过新型激光模组实现RS 20系列亮度大幅提升,最高达4500 CVIA流明。同时,品牌将三色激光技术下放至Z系列,推出Z6X Pro三色激光版,限时价2699元,国补后低至2000元出头,首次将三色激光带入入门级市场。

而RS 20系列旗舰机型通过促销策略,价格较2023年同档产品下降约30%-50%,显著提升了高端技术的普及度,在行业价格战中建起了壁垒,但客观来看,这些突破更多停留在参数优化层面,很难称作颠覆性创新。

按投影行业的技术迭代规律来看,真正的竞争壁垒往往建立在光学架构或显示原理的革新上,当前的技术调整更多是对现有路径的优化延伸。

友商集体搁浅,极米如何为自己摆渡

而在核心技术遭遇瓶颈的阶段,全球化布局更应作为企业应对国内市场饱和的关键举措,但极米在这一领域进展与局限的两面性也十分明显。

财报显示,极米海外营收占比已由2022年的18.7%提升至2024年的23.4%;若2025年上半年维持 1H24 增速,机构预测占比约 24–25%,这在行业出口整体放缓的背景下确实难得。

尤其在东南亚市场,据公司 2025 年 6 月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极米激光微投在泰国、越南 2024Q4–2025Q2 连续三个季度线上销量排名前三(Shopee+Lazada 合并数据)。

公告显示,极米越南基地已于2025年8月投产,整体规划产能100万台,将视订单需求分阶段扩产。其不仅享有当地税收优惠政策,也是极米衔接全球市场需求的重要节点。

但深入观察会发现,极米这种增长更多依赖渠道铺设的广度,而非品牌渗透的深度。与国内家电企业出海的平均增速相比,现有增长节奏尚未形成足以对冲国内市场下滑的增长极,地缘政治带来的供应链风险与本地化运营经验的不足,仍在制约海外业务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此外,新业务赛道的探索则呈现出公司战略前瞻性与商业验证滞后的时差。

车载投影业务实现的 部分交付,公司公告已取得国内两家新能源车企定点通知书,处于样机交付与车规认证阶段,不过截至 2025H1 尚未确认车载投影营收。

当下,消费电子与汽车产业的跨界融合已是不可逆的趋势,提前布局车载显示场景无疑展现了战略远见,但汽车供应链的认证周期长、技术标准高,从样品交付到批量供货的转化过程,往往需要跨越更长的商业验证周期,这种时差导致新业务在短期内难以贡献实质营收。

《新立场》认为,上述这些探索共同构成了极米的突围图谱,也清晰地勾勒出极米在转型期的典型特征:动作的积极性与成效的滞后性形成鲜明对比;技术投入未能转化为颠覆性创新,更多是现有技术的梯度下放;海外布局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却尚未建立起本地化的品牌话语权;新业务赛道抢占了先发优势,却面临商业价值验证的漫长等待。

当然这种状态在消费电子企业的转型过程中并不罕见,参考白电与手机出海经验,渠道—品牌—盈利三阶段平均耗时 2 年左右。

极米当前的处境就像在行业寒冬中点燃的火把,维持着穿越周期的温度,但想形成燎原之势确实是任重而道远。

03、写在最后

前段时间,极米科技再度传出启动港股IPO的消息。市场多数解读将其与全球化布局提速挂钩,这固然是台面上合乎逻辑的叙事。

但说到底,上市只是一个选项,远非答案。极米所要应对的生存命题,实则是中国消费电子企业共同面临的集体考题:当规模红利见顶、价格战渐失效能,如何用 慢功夫 做深技术壁垒,用 细功夫 做透新场景。这个问题,没有资本能直接给出答案,最终还得靠产品说话。

研发投入构筑的技术储备、全球化布局形成的渠道网络、新业务赛道积累的先发经验,这些都将成为行业复苏期的竞争筹码。只是在当下的调整阶段,这些布局更多体现为战略可能性而非现实增长力,这种 在路上 的状态,既是转型必须承受的代价,也是头部企业保持长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真正的转型,从不发生于聚光灯之下,而是在沉默的研发周期、跨市场的渠道磨合与新场景的反复验证中逐渐成形。在投影行业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深耕的过渡期,极米所行走的,本就不是一条捷径,但这种探索与试错本身,或许比短期成效更具长远价值。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

标签:

ad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