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美的发布透明声明:是承诺,还是公关?美的,开始整顿售后服务了。
近日,美的官方发布了一周之内发布了两则售后服务声明,重点有两个:一是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非官方平台或未经授权的第三方机构,以免造成财产损失或服务纠纷。
二是强调美的售后的三大服务透明:服务进度透明、收费标准透明、服务规范透明。
这份声明言辞恳切,态度真诚,留言区亦是一片好评。
可冷静想想,家电企业售后服务规范透明本是应有之义,似乎不必刻意宣传。
俗话说,越强调什么就越缺什么,美的售后服务是不是存在瑕疵?
笔者查阅了相关报道,果不其然,据证券之星消息,美的集团近期在12315消费者投诉信息公示平台上新增10件消费者投诉公示,其中有一半属于售后服务问题。
从网友评论来看,美的售后服务响应速度、专业度以及产品的品控方面的口碑,可能都略逊于老对手格力。
这种反差似乎与美的行业老大的身份不符,问题出在哪里?
一、美的,喜新厌旧?
其实改善售后服务并不是一个很难的目标,只要投入足够的资源,大概率能立竿见影。
格力售后服务的好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服务网点多;2.售后队伍庞大,客服热线24小时接听,响应迅速。3.维修人员专业。
这些优势并不涉及复杂的技术突破,只要有足够的人力和资金,复制的难度应该不大。
而作为行业魁首,美的既不缺钱,也不缺人。
财报显示,2025年一季度美的集团营业总收入1284亿元,同比增长20.6%,净利润127.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1.1%,归母净利润124亿元,同比增长38.0%。
按天折算,美的集团一季度每天净赚约1.4亿,大于格力与海尔之和。
另一方面,天眼查APP显示,美的员工总数已经超过了19.8万人,也是大于格力与海尔之和。
所以对美的而言,改善售后服务不在能不能,而在想不想。
今年6月份,美的集团宣布主动召回在美国和加拿大市场销售的约170万台U型及U+型窗式空调。
原因是这种型号的空调在设计上:有时会阻碍水快速排出,导致霉菌滋生,有对某些消费者构成呼吸系统疾病或其他感染的风险。
不过,根据美的官方回应,这批空调其实符合北美市场产品标准,发霉现象是外部特殊环境条件引发的极端罕见的个别现象。
并且这批空调的客诉率并不高,售出170万台只出现了152例有关霉菌问题的报告,低于万分之一。
但是为了自身在北美市场品牌形象,美的还是发起了主动召回行动。
可以看到,只要重视程度足够高,美的售后服务不仅能做好,而且能超乎消费者预期。
相比之下,国内消费者可能就没有这个待遇了。
根据12315平台的公示,美的集团新增投诉涉及不履行国家规定的三包义务、产品以次充好、广告虚假宣传多方面问题,并且经协调后也并没有全部解决。
出口标准高于内销虽然曾是普遍现象,但时至今日,却早已成为历史糟粕。
2022年9月,网友发现海天味业在日本市场售卖的酱油配料表只有水、大豆、小麦、食盐等天然原料,而国内销售的同类产品则含有多项食品添加剂,引发双标争议
事件后,该公司市值一路下跌,舆论上更是遭遇口诛笔伐,负面影响至今未能完全消弭。
2024年10月,卫龙在日本市场因产品添加剂超标被召回43公斤亲嘴烧产品,而同类产品在国内市场正常销售,引发对食品安全标准差异的质疑。
事件曝光后,卫龙股价连续两日下跌,品牌声誉遭遇严重损害。
海天味业和卫龙遭遇的风波都表明,国民经济发展至今,消费者对此类双标事件的容忍度早已降至冰点。
中国消费者并不低人一等,欧洲人能享有的服务,我们也要有。
前车之鉴不远,美的似乎应当有所注意,对国内市场更重视一些。
事实上,近年来,美的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了新业务线上。
方洪波曾表示,TO B 业务要生长为第二曲线,未来达到ToB和ToC业务收入各占50%。
在不久前的轻工业百强企业新质发展产业大会上,美的副总裁王建国表示,美的未来三年至少要投入500亿元研发基金,布局AI大模型、新能源、机器人、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
相比之下,传统家电似乎已经成为美的想要撕掉的标签。
海外业务方面,美的正坚持OBM(自有品牌)优先战略。2024年,美的OBM业务增长达到35%。
在一个新的市场塑造品牌价值并不容易,需要长年累月地积累。在这个增长期,海外品牌形象对美的至关重要。
这也能解释,美的为什么不惜代价也要召回170万台已售出的空调产品。
相比之下,在国内市场,美的品牌力早已深入人心,白电市场格局也已稳固,各巨头想赢很不容易,想输更难。
在出现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前,美的即便加大竞争力度,抢夺到的市场份额可能也有限。
二、新业务也很卷
今年4月份,舆论场上爆发了一场美的和格力谁是第一的小风波。
起因是美的和格力2024年财报中均自称线上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并且二者都引用了奥维云网数据。
一番争执后,奥维云网做出回应:两家数据都真实,但维度不同,美的引用的数据包含美的系多个品牌,而格力引用的品牌数据为格力单品牌。
简单来说,论单一品牌,格力排第一,如果把旗下所有品牌汇总起来,美的排第一。
这也表征了二者在应对内卷时的不同选择,格力是在一条赛道上做到极致,而美的则是灵活转身,开辟多个赛道,然后依靠规模制胜。
一般认为,美的的选择更有增长前景,这一点从二者市值上的差距就可以得到证明。
无论是出海、多元化还是深耕TO B业务,美的在转型升级方面确实更成功。
相比之下,格力仍旧依赖单一业务和单一市场。空调业务收入占比超过七成,国内业务收入占比超过八成。
不过即便如此,美的也没有到能开香槟的时候,因为新赛道依然很卷。
首先是家电出海整体增速放缓。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展览部发布的分析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白色家电全球出口额达687.8亿美元,同比增长6.2%,增速较2024年同期的13.2%明显回落。
其中,5月出口额115.7亿美元,同比下降2.2%,为去年3月以来首次月度负增长;6月出口额进一步降至110.7亿美元,降幅扩大至5.3%。
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家电出口数量正在快速增加。
据《中国国门时报》报道,2024年家用电器出口数量达448144万台,比上年增长20.8%。
其中,海尔凭借七大家电品牌集群,海外营收占比已超50%。
小米则凭借着强大的性价比在东南亚市场快速增长,TMO Group研究报告显示,在东南亚的空气净化器、加湿器、除湿器等产品领域,小米以约8.6%的线上市场份额稳居第一。
海信、TCL等品牌亦不甘落后,纷纷加大产能,快速布局,美的在海外市场很可能将遇到越来越强劲的竞争。
另外,美的出海战略倾向于高端化。
无论是OBM优先,还是COLMO+东芝的双高端品牌策略,都在践行方洪波那句:预算不封顶,砸锅卖铁也要保障对高端品牌的投入。
但海外高端市场增速似乎正在放缓。
比如海尔的海外业务也是以高端为主,海尔冰箱在法国占据2000欧元价位段第一,售价达行业均价的1.4倍。
但是在2025年一季度,海尔在北美市场收入出现了0.3%的下滑,欧洲市场虽然同比增长12.42%,但增速较2023年的23.9%大幅降低。
短期看,这是受到了贸易壁垒和关税风波的影响。
从长期看,消费降级的风可能已经吹遍全球,欧美市场也开始看性价比了。
最直观的表现是奢侈品行业遇冷。
2025年第一季度,LVMH集团亚洲市场(除日本)销售额同比下滑11%,爱马仕集团仅增长1.2%。香奈儿则早在2024年就出现净利润下滑28.2%的状况。
贝恩最新报告预测,2025年全球奢侈品市场规模或将萎缩2%~5%。
与之并行的,是低价商品的需求正在增强。
拼多多推出的跨境电商平台Temu上线不到3年,全球累计下载量就突破了十亿大关,成为仅次于亚马逊的全球访问量第2高的电商平台。
这一成就,除了是因为拼多多舍得花费巨资投放广告外,可能也是因为低价优先的模式满足了海外用户买便宜货的需求。
这种背景下,美的海外战略很可能遭到挑战。
而在TO B业务方面,美的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但距离其与TO C业务五五开的目标还相差甚远。
美的TO B业务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技术导向。无论是新能源、智能建筑科技还是机器人,都需要源源不断地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才能实现领先。
美的不缺钱,但要在技术积累上与科技企业角逐,可能还是会有些吃力。
以机器人赛道为例,虽然美的是国内最早进行工业机器人布局的家电企业,但如今华为、小米、京东、腾讯等巨头纷纷入局,美的的优势并不明显。
此外,虽然多元化相对成功,但美的核心家电业务营收占比仍在60%以上。
如果过多地将资源倾斜到TO B 和AI等领域,或许会导致家电业务在产品和服务上出现瑕疵,结果可能得不偿失。
美的的优点是机制灵活,当格力还在为渠道改革与经销商博弈时,美的已经华丽转身,推出了工厂-直营店-消费者的网批模式,大幅缩减渠道成本。
面对市场变化总能及时应对、迅速转身。
但另一方面,美的似乎也存在多而不精的弱点。比如其员工总人数超过了海尔与格力的总和,营收却只有二者总和的86%。规模的代价,是低效。
这种情况下,美的或许应当暂缓脚步,在规模化和精益化之间寻找平衡。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
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