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到现在还有那么多人相信,单靠一句Slogan就能让品牌逆天改命、产品爆卖?
来看看王老吉,拥有被广告圈奉为圭臬的Slogan——怕上火,喝王老吉,现如今也面临降价促销都卖不动的窘境。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Slogan失效,没用了呢?非也。而是传播媒介变了,从消费者被动接收广告、信息源集中的电视和纸媒,变为人人皆可发声、与品牌互动共创内容的新媒体,需要品牌有一套完整的宣传文案组合打法:品牌广告语+产品推荐词+感染力文案+促销大字报。
这一打法也被红牛验证:确实有效。在传播层面上,红牛把品牌广告语困了累了,喝红牛换成感染力文案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丰富了产品与消费者互动的场景和话题,比如运动无限量,音乐无限量,奋斗无限量……把卖饮料,变成给人的胆子灌燃料。
但很多人认为红牛这一操作是失败的,把Slogan和市场份额拱手让给了东鹏特饮。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据品牌操刀人讲述,使用困了累了,喝红牛期间,红牛在中国的年销售额始终停滞在十几亿元左右,公司生存没问题,但要发展有增长很难。改用新Slogan以后,一路高歌猛进50亿元、80亿元、120亿元。直至2024年,在华单品仍有210.9亿元年销售额,而且还是长期深陷商标纠纷、渠道动荡制约、不打广告的情况下达成的,反观东鹏特饮2024年单品销售额才133.04亿元。
这时,一定有人心里会产生这样的疑惑:红牛的新旧slogan不应该统称为品牌广告语吗?广告圈里都这么叫。个人经验,如果还继续使用这么笼统的称谓,将没法精确写出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宣传文案,来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变化和媒介变迁。
一、品牌广告语
例如:三棵树,马上住。通过反复提及人们的生存痛点(新房装修有甲醛,危及生命安全与健康,千万不能马上入住),引起了消费者应激反应,瞬间联想到解决方案(要么先放置一段时间,要么刷漆用三棵树)。这类文案适用于新品牌新产品,此时消费者也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方面的需要,传播目的是让消费者认识新品牌,记住新产品和名字。
那么,满足以上条件的文案,算不算是合格的品牌广告语呢?例如:旅游之前,先上马蜂窝。个人觉得不算合格,因为它没有戳中用户痛点,具象化用户好处。合格的品牌广告语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承载着品牌使命,突显出产品价值。例如钱大妈,敢向广大市民保证菜品新鲜,自觉约束和规范经营行为——不卖隔夜肉,哪怕这样会带来经营成本增加,也不敢推卸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
如果把品牌广告语与其它三类文案做区分,那么品牌广告语就是在警示要做正确的事,其它则是教人怎么正确地做事。此外,品牌广告语给了消费者购买理由,那么产品推荐词就是提供选择依据。
二、产品推荐词
例如: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通过告诉消费者自家产品的独特卖点(充电快),以及卖点兑现出来的用户好处(更耐用),争取让消费者认可自家产品、选择自家产品。在产品差异化明显的竞争市场,以及消费者对品牌或产品还不够信任的情况下,这类宣传产品卖点的文案就比强调品牌使命的文案更容易促成交易。
此外,这类文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表述很直白,更像是我们日常说话的口语,极大方便了消费者给其他人描述产品和转介绍。但它又不是直接把结论告知消费者,妄自将个人观点强加给消费者,而是通过摆事实,让消费者自己去感知效果,做出客观评价。甚至,它都还拒绝使用形容词,因为形容词给人的感觉就是抽象、假大空,对于需要与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的产品来说,非常不利。
比如,你说泡椒鸡爪:新鲜又美味,爽口也开胃。尽管提到了产品卖点:新鲜、美味,也兑现了食客好处:爽口、开胃,但这几个词纯属商家个人观点、片面之词,不是客观事实。用形容词来描述产品卖点也不够具象,让消费者难以联想到现实画面。所以,个人建议改为:放有鲜果和蔬菜,酸甜麻辣都有卖。
这时,有人可能会想到放有鲜果和蔬菜,解闷解馋也不赖,是不是也可以?当然不可以啦!这里就不得不提品类第一价值,就是率先影响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因素。拿卖鸡爪这个例子来说,阻止消费者购买的原因,或者说消费者的顾虑是产品不干净、不好吃,而不是未被满足的需求点:解闷、解馋,那么干净好吃就是产品的第一价值。
透露一个小秘密,我判断一款产品的不同点有没有市场价值,消费者愿不愿意为之买单,就是先看品类的第一价值。比如泡椒鸡爪的第一价值是甜蜜点(即感官体验,酸辣麻辣),但商家却宣称自家鸡爪的独特卖点是利益点(即实用价值,剔骨大爪),或者是象征点(即美好寓意,休闲时光),这时产品就很难卖得出去。
如果说前面这两种文案太生硬,只适合做付费推广,不会有人自发地分享到朋友圈,使品牌得到扩散传播,那么感染力文案就很适合当下新媒体时代。
三、感染力文案
例如:将所有的一言难尽,一饮而尽。针对人性【自卑】的弱点,把卖产品改成卖人设,让消费者觉得:购买和使用这样的商品,是一种情怀,有品位的体现。这类文案的适合产品同质化严重、消费者不知道如何选择的竞争市场。其创作手法是制造戏剧冲突,达到让人始料未及的效果,从而引发人们的共鸣和转发分享。为此,我整理了一些常见的剧情关系,供大家参考学习。
写这类文案需要注意三点:
一是要和产品沾边、有关系。如果不沾边,那就是无效文案。例如,为了实现梦想,有时候,你得先放弃梦想。要是没有带产品图片做注解,消费者不会猜到这是品牌广告,反而认为这是哪个名人的名言。损失可能还有它被同行、其他品类盗用,自己绞尽脑汁想出来的文案,结果却是被同行、替代品拿去做嫁衣。
二是要有身份认同感。什么意思?就是把自己当作目标客户,思考她们在想什么,遇到问题时会怎么做。还是拿卖鸡爪来举例,目标客户顾忌的是产品不干净、不好吃,常见的应对策略是提供客户评价、卫生许可证等第三方证明,而最有效的做法是老板拿自己的生命做担保,就说自己也在吃、也爱吃。
但这样说,自己也觉得平平无奇,没有产生任何情绪波动。这时候冲突关系就能派上用场了:做买卖,我们最担心什么?是不是担心卖不完?如果刚出摊就被人诅咒卖不完,会不会觉得是不好的兆头?既然这样,那我们就要对着干,不忌讳被人说卖不完,而且还要敢于自我嘲笑,也是希望卖不完,卖不完还能留着自己吃。于是,文案可以这样写:本人天生吃货,卖不完也会幸灾乐祸。
如果是担心吃鸡爪会长胖的目标客户,那么我们就要替她们辩解,成为她们的嘴替。她们想骂却不敢骂的人,我们替她们骂;她们想说却说不出的苦,我们替她们说。她们想逃却逃不过的现实,我们帮她们找台阶下。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爸妈叮嘱孩子少吃零食的现实冲突写到:现在就要少吃,今后将从何得知哪个零食更好吃。
三是满足人性的弱点。除了前面提到人有【自卑】心理,人性还是【贪婪】、【懒惰】、【虚荣】、【好色】、【好奇】,与之对应的心理矛盾分别是喜欢占便宜,却死要面子;想要偷懒,但又担心收益受到影响;喜欢显摆自己,但又担心伤到别人的自尊心;想要风流任性,但又担心挨骂不道德;想要了解更多,但又担心被人怀疑别有用心。
人性的弱点不仅仅是文案能否满足消费者情绪价值的检验标准,还是提高内容生产量的利器,拯救了中文水平一般、词汇量少的广告人。比如,人有贪吃的偏好,我想到了一句文案:说吃零食会长胖,大概是不想别人来跟自己抢吃的。然后我再向DeepSeek智囊团提问:还可以怎么表达,又得到了其他句子和很多意想不到的新词。最后我围绕人性的弱点为基调,摘抄了一些句子和新词,写出了很多有感染力的句子。
可以看出,前面三类文案的作用都是在强化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按照福格行为模型(B=MAP)说法,要想鼓动消费者做出购买行为,还需要降低其购买难度,促销型大字报的地位就这个时候体现出来了。
四、促销大字报
例如:限时九块九,包邮到家。这类文案的出现是要品牌暂时放下身段,不能再执迷于高端形象,而是直接拿出实实在在的诚意,减轻消费者的经济压力,减少消耗他们的体力。不仅如此,还要制造紧迫感,让消费者知道机会难得,再不买就亏了。如若不然,在市场低迷,消费者还养成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买的生活习惯情况下,恐怕产品就更难卖出去了。
此外,在时间、脑力、世俗观念、生活习惯方面也可以给予消费者方便。例如:可以多睡半个小时(省时),买单自动抵扣(傻瓜式),仅差一人成团(合情),扫码下单领红包(顺手)。
总结
品牌广告语警示有没有在做正确的事,产品推荐词则是消费者的选择依据,感染力文案助力品牌零成本自传播,促销大字报旨在降低消费者的购买难度。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