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道长
当下,市场上低价竞争的风气愈盛,不少商家为了压低成本,不惜在产品上做手脚,用劣质材料替代优质原料,或是在分量上缺斤短两......
品牌若想摆脱内卷浪潮的裹挟、实现良性发展,关键在于保持合理的利润空间。
但消费者通常不必(也难以)精准判断产品的真实成本,更无需直接关注企业的盈利需求。
因此,要实现这一目标,核心是让消费者感受到产品的 感知价值≥价格——即通过附加值的打造,让他们觉得 花这个钱值得,甚至 花更高的钱也愿意(也就是接受溢价)。
如何通过附加值的构建实现这一点?
接下来用三篇文章来讲清楚。
第一篇作为基础前策,将聚焦 附加值与溢价的关系 及人群细分的底层逻辑,搭建认知框架;
第二篇从业务策略层面展开,探讨附加值构建的多元路径,用战略视角拓宽思路;
第三篇回归具体的营销链路,拆解可落地的实操方法,更侧重 术 的层面。
内卷不是解药,一起跨越周期。
一、从正确理解溢价开始
这里有三个比较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低价产品更好卖人们往往认为,利润低的大众化生意入门门槛更低,从生产到渠道等各环节都更具生存优势。
其实不然。
要做高性价比的大众化生意,企业不仅需要前端供应链与生产的强支撑,还需后端营销流量的高投入,更要直面传统大众品牌或白牌的白热化竞争。
多数企业既缺乏精准的市场洞察,也不具备生产端的规模效应,很难在这类生意中立足。
轻奢相比硬奢更贴近大众化市场,但轻奢真的更好卖吗?
前几年,MK、Coach 等轻奢品牌曾是年轻女孩的心头好 ——处于快时尚与奢侈品之间的定位,恰好契合国内中产阶级崛起的消费需求,推动轻奢市场迎来全面增长。
但近年来,一线城市年轻群体对轻奢的热情明显降温。
这背后的核心原因是年轻人对 奢侈品 的认知发生了变化。
虎嗅《年轻人奢侈品消费分析观察》报告显示,43.9% 的 00 后对奢侈品的第一认知是 价格昂贵,其次才是品牌与工艺。
价格成为判定品牌层级的关键标准,导致轻奢在消费者心中的定位下滑:它既不像硬奢那样具备稀缺性,又比快时尚溢价更高,与硬奢的 层级差 被显著放大,削弱了年轻人对其价值的认可。
这种认知变化,也解释了为何 LV、Chanel 等硬奢品牌近年来频繁涨价。
2020 年,LV 仅明显调价就达 3 次,其 CEO 甚至在经济下行周期成为世界首富 —— 旗下产品收入双位数增长,利润率创下新高。
硬奢品牌正是通过涨价,强化了 价格昂贵 = 稀缺价值 的消费者认知,进一步拉开与轻奢的层级差距,巩固自身在高端市场的定位。
与此同时,消费市场呈现两极分化:
部分原本购买轻奢的消费者受经济环境影响,转向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另一部分收入不受冲击甚至增长的群体,则升级消费能力,与原本的高奢消费者融合,成为硬奢的核心客群。
可见,硬奢品牌主动放弃了对 大众市场份额 的争夺,转而精准捕捉消费者对 稀缺价值 的心理需求。
通过涨价平衡 价与量 的关系 —— 用更高的单价弥补销量的局部流失,既与轻奢形成差异化竞争,又通过高利润率实现了利润增长。
第一个真相:好卖 的核心是 价值匹配价格,在注重品质、体验的细分市场,高附加值产品的溢价反而更易被接受。 误区二,有些产品无法打造溢价
实际上,任何产品都能找到愿意为溢价买单的消费群体,关键在于能否精准定位并挖掘需求。
以保温杯为例:若面向学生或普通上班族,定价通常局限于百元以内;但针对高端车主(如保时捷、宾利车主)或高净值商务人士,可通过品牌调性塑造与定制化设计突破价格天花板 ——这类群体对 品质溢价 的接受度更高,愿意为符合自身身份的产品支付更高成本。
即便不是高消费群体,也存在能接受溢价的细分需求。
保温杯虽已趋向标品,但外观设计、功能细节仍有差异化空间。
有些品牌正是通过打磨这些细节,让产品在同类中脱颖而出。
比如 Sttoke 咖啡随行杯。
作为一个淘品牌,它在同类产品中定价偏高,却凭借过硬品质获得认可:保温保冷性能优异,耐磨耐摔且密封性强;陶瓷内芯细腻易清洁,内部圆弧形设计消除清洁死角 —— 这些细节让它成为 近乎完美的咖啡随行杯,价格与品质的匹配度让消费者愿意为溢价买单。
再看羊绒围巾:面向大众市场的基础款,因羊绒含量较低,定价多为几百元;而若聚焦明星艺人、时尚博主等圈层,通过手工刺绣、设计师联名或限量发售等方式打造稀缺性,单价便可提升至 800-2000 元。
可见,打造产品溢价的核心,在于针对目标群体(无论是否为高消费阶层)做差异化设计,并持续打磨细节。
这正是许多品牌在饱和市场中找到突破口的关键策略。
第二个真相:任何产品都能通过差异化附加值破局——哪怕是基础工业品,也可通过 定制化适配供应链保障服务 等形成独特价值,支撑溢价。 误区三,溢价等于粗暴的高定价
前段时间,饭桶戴老板 公众号在《内卷的解药不是涨价》中指出一个关键问题:部分 新消费 品牌对 消费升级 存在认知偏差,误以为替代低价供给、凭空抬高价格就是 打造溢价。
这种将 高定价 等同于 溢价 的逻辑,恰恰是许多品牌昙花一现的根源——脱离价值支撑的价格上涨,本质是 割韭菜,而非真正的溢价。
当然,这并非否定溢价本身。
合理的溢价不仅是品牌存活的必要条件,更是品牌价值的直接体现。
关键在于,溢价的本质是 价值与价格的匹配,而非单纯的数字游戏。
如今,消费者早已过了 为低价盲目买单 的阶段。
在物质基本满足后,他们对 值不值 的判断愈发清晰:不再仅关注产品的基础功能(实体价值),更在意产品能否带来额外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即附加值)。
这种 附加值 可能是情感共鸣(如品牌故事带来的认同)、稀缺体验(如限量款的专属感),或是身份符号(如小众品牌的圈层标识)。
最重要的是创造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价值。
消费者愿意为这些 超出基础功能的价值 多付钱,这部分 多付的钱 才是溢价的核心——可见,溢价是 消费者为附加值支付的额外成本,而高定价只是溢价的外在表现,若没有附加值支撑,就是无根基的 虚高。
这也解释了消费领域的一个现象:一分价钱一分货,三分价钱两份货,十分价钱三分货。
当价格远超基础功能价值时,消费者买单的核心已不是产品本身,而是附加价值。
这种 价格与基础价值的非线性增长,恰恰说明定价的本质是 价值的量化:高明的定价者从不困于成本、需求或竞争,而是聚焦 如何创造让消费者认可的附加值。
那些能让用户心甘情愿支付高溢价的产品,必然触达了人性的深层需求——可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能是自我表达的渴望,也可能是圈层归属的需求。
唯有如此,溢价才能被持续认可,而非沦为短期收割的工具。
第三个真相:溢价的本质是 消费者为附加值支付的额外成本,脱离附加值的高定价是无根基的 虚高,最终会被市场淘汰。
对品牌而言,打造合理溢价就像找到一根精准的杠杆:以附加值为支点,撬动消费者的 愿意支付,最终转化为穿越周期的利润空间与品牌生命力。
二、超级细分时代
如何撬动消费者的 愿意支付(即让其接受并为溢价买单)?
文章一开始提到核心是通过附加值的精准供给 匹配 消费者的深层需求,形成 感知价值>价格 的心理平衡, 让消费者觉得‘多花的钱’换来了‘独有的价值’。
过去市场主要依赖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实行成本领先战略。
伴随着人群超级细分时代,品牌要实行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找到愿意为附加值买单的人群。
同样是咖啡,便利店 10 元的美式满足 提神刚需,星巴克 30 元的拿铁满足 社交场景 + 第三空间体验,Blue Bottle 40 元的手冲满足 精品咖啡爱好者的专业认同。
三者的溢价差异,本质是锚定了 功能需求→场景需求→身份认同需求 的人群分层。
超级细分是时代的主题,机会更多藏在族群细分和亚文化的洞察里。
1、锚定 需求分层营销的本质是 找对人,而当下的 找对人 已从粗糙的年龄、职业分类升级为消费分级下的亚文化价值观洞察。
小红书《20大生活方式人群白皮书》精准提炼出 20 种生活方式人群,如 山系生活家情绪疗愈师多元养宠人 等。
山系生活家:25-35 岁都市白领,热衷城市户外运动,追求装备 功能与颜值并存,大地色系穿搭与社交分享是其身份符号。
情绪疗愈师:以35+女性为主,通过禅修、芳疗缓解压力,推动中国泛疗愈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 34.5%。
多元养宠人:超 7500 万城镇养宠群体中,Z 世代占比激增,将宠物视为家人,催生 新晋铲屎官 等七类细分需求,53% 核心人群依赖小红书获取信息。
这些分类方式和过往粗糙的分类方式不同,开始细致入微,正视消费者多样性和变化的问题。
从市场研究、数据分析、消费者旅程影射、人群细分、竞争分析、文化趋势研究、用户体验模拟等。
在人群年轻化、多元化的趋势下,小群体 正构成 大机会:中国 14 亿人口中,1% 的细分人群就有 1400 万规模,足以支撑细分市场的商业价值。
针对细分人群的洞察,是从价值观到商业落地,要以亚文化价值观为锚点,实现价值观共鸣。
如,山系生活家追求 自然与都市的平衡,因此装备需兼具 功能性(户外需求)与颜值(社交展示);情绪疗愈需求者渴望 心灵慰藉,禅修、芳疗等产品需传递 疗愈仪式感 而非单纯功效。
关键动作是,通过用户画像拆解,明确目标人群的 非功能性需求(如情感、场景、身份、效率等),让附加值的打造有的放矢。2、核心是分辨真伪需求细分人群洞察的核心与难点,在于从复杂表象中剥离出 真需求——那些触及人群本质诉求的、可持续的需求,才能支撑溢价,走向长期主义;而 假需求 往往是表层的、短暂的情绪,难以支撑长期价值。
以 朋克养生 群体为例,这个群体的核心矛盾很明确:既想享受当下(如熬夜、喝奶茶),又怕损害健康 —— 即 健康焦虑与享乐欲望的平衡 是其底层真需求。
围绕这一群体的商业模式,成败之别就在于是否精准击中这一平衡。
先看即饮瓶装水赛道的对照:
元气森林、三得利的 0 糖饮品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精准抓住了 Z 世代 既要口感满足(享乐),又要减少健康负担(焦虑) 的真需求:用 0 糖 0 脂 破解健康焦虑,用 白桃 / 葡萄等流行口味 满足味蕾享乐,完美平衡了矛盾。而今麦郎 凉白开 的持续复购,则源于它击中了另一类朋克养生者的需求:他们追求 简单即健康,认为 少干预、自然调节 就是对健康的负责 —— 这仍是对 健康与生活方式平衡 的本质回应。
反观 人参水 / 熬夜水 的昙花一现,恰恰是误判了需求本质:它们只捕捉到 熬夜后想补救 的表层情绪(假需求),却没意识到朋克养生者的核心不是 靠猛药治病,而是 在享乐中减少负罪感。当 人参添加 的 修复功效 缺乏实证、无法兑现 既熬夜又健康 的承诺时,自然难以形成复购。
再看中药奶茶赛道的差异:
传统奶茶店推出的牛油果、羽衣甘蓝饮品,以及浙江省中医院的乌梅汤,本质是用 健康食材 + 日常饮品形态 解决矛盾:前者让 喝奶茶 这件事更 健康(降低负罪感),后者用 药食同源 的温和方式满足 养生 需求,却不破坏 喝饮品 的轻松体验 —— 始终围绕 享乐不打折,健康不缺席 的平衡。
而陆藜、椿风等中药奶茶店的批量倒闭,则是陷入了 用猎奇替代本质 的误区:低温破壁枸杞白大褂调饮 等形式,只迎合了 想试试新鲜 的表层猎奇心理(假需求),却偏离了朋克养生的核心:一方面,中药味 + 奶茶 破坏了 享乐口感,仅停留在 药材 + 奶茶 的形式创新;另一方面,高价(12-31 元)远超 为健康溢价 的心理预期,更像是为 新奇概念 买单。加上 功效科学性不足,既没平衡 健康与享乐,也没提供可持续的价值,最终难以留住用户。
对朋克养生群体而言,健康焦虑与享乐欲望的平衡 是真需求,只在表层做文章的,终究是昙花一现的假需求。
3、底层是价值观分辨真假需求的关键,在于穿透表层行为,抓住人群的底层矛盾。
前几年火的骑行圈、citywalk 圈,之所以部分玩法昙花一现,正因为它们停留在表层行为 ——满足的是一时的兴趣爱好、社交炫耀(如 精装修朋友圈),没有触及群体稳定的价值观,自然难以支撑长期主义。
深究底层矛盾,终究要落到这个超级细分群体的价值观上——那些关于 什么重要、什么值得 的稳定判断,才是需求的根基。
因此,当下的用户洞察不能停留在表层行为,而要从社会化、文化、生活方式、态度等多维度切入,构建 生活方式 + 价值观 + 场景需求 的立体认知。
相比起大众化没有高溢价的产品,高溢价的产品人性洞察有什么区别?
差异在于 需求挖掘的深度 和 价值连接的维度:
大众化产品的人性洞察,更偏向 共性的、基础的、可量化的需求—— 核心是 解决问题,满足 生存或生活的基本效率。
比如大众服装关注 耐穿、合身、便宜(功能需求),大众食品关注 饱腹、安全、性价比(生理需求)。
其人性洞察的关键词是 普适性,通过满足 多数人的共同诉求 实现规模效应,因此溢价空间低(消费者只愿为 必需功能 付费)。
而高溢价的小众产品,人性洞察必须穿透 表层需求,触达 个性化的、深层的、情感化的需求——核心是 实现自我,满足 身份认同、情感共鸣或价值观表达。
它不只是 解决问题,更是 成为用户的一部分。比如:
小众香氛品牌 观夏,不只是卖 好闻的味道,而是洞察到都市年轻人 在快节奏中渴望与东方美学连接 的深层心理,用 昆仑煮雪颐和金桂 等意象,让香气成为 东方生活美学的载体,用户为 文化认同 支付溢价;
户外小众品牌 Patagonia,不只是卖 耐磨的冲锋衣,而是洞察到硬核户外爱好者 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欲,通过 反对过度消费、旧衣回收 等行为,让产品成为 环保价值观的符号,用户为 价值观共鸣 支付溢价。
简言之,大众化产品的人性洞察是 我需要什么,高溢价小众产品的洞察是 我是谁,我想成为谁—— 前者连接 功能价值,后者连接 自我价值。
这里特地和之前在头部调研公司任职的朋友聊了一下,对于洞察和落地价值观,他们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并利用AI引入对应的案例,便于大家理解。
(1)价值观洞察的方法
价值观是 群体对‘什么重要、什么值得’的稳定判断,藏在行为、语言、选择的底层,需通过 表象—行为—动机 的层层拆解挖掘:追踪 矛盾行为,反推价值观。
价值观往往体现在 说的和做的不一致 的矛盾里。
比如 极简主义群体 嘴上说 断舍离,却会花高价买 设计感极强的收纳盒——这背后的不是 绝对的节俭,而是 对‘有序、克制的美’的极致追求(宁愿为 符合审美标准的必需品 付费,也不愿为冗余物品妥协)。
拆解 亚文化符号,捕捉价值观密码
超级细分群体往往有自己的 圈层语言、符号或仪式,这些符号是价值观的直接载体。
比如 Citywalk群体:他们拒绝 打卡式旅游,偏爱 漫无目的的城市漫游,常用 慢下来感受烟火气 等词,甚至会特意避开网红景点 —— 这些行为和语言背后,是 对‘被算法规训的生活’的反抗,价值观是 自主定义生活节奏。
深度访谈 极端用户,锚定价值观锚点
超级细分群体中,极端用户(如 一年买 100 支钢笔的文具控只穿复古军装的穿搭爱好者)是价值观的 放大器。
通过追问 你为什么愿意为这件事付出远超常人的时间 / 金钱?这件事对你来说,和其他事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能挖到核心。
比如访谈 硬核露营玩家 会发现,他们拒绝 搬家式露营(带大量精致装备),坚持 轻量化、无痕露营,核心价值观是 对自然的敬畏高于‘露营的仪式感’。
(2)价值观落地的路径
价值观共鸣的核心是 品牌成为群体价值观的‘具象化载体’——让用户觉得 这个品牌懂我,甚至和我是一类人,而非单纯 喊口号。
产品设计:让功能成为价值观的 表达工具
价值观不能只靠传播,必须嵌入产品的 使用场景。
比如针对 反对过度包装 的极简群体,品牌可设计 可重复使用的牛皮纸包装,甚至在包装上印 这是它的最后一次包装,之后请让它成为你的收纳盒——用 反包装的包装设计,让产品本身成为 极简价值观 的表达。
传播语言:用 群体的话 说 群体的事
避免用 品牌视角的宏大叙事,改用群体的 圈层语言,甚至 自黑式表达。
比如针对 朋克养生群体,品牌不必说 我们帮你健康,而可以说 奶茶加枸杞,不是偷懒,是我们这代人的生存智慧 ——既要当下爽,也要明天不慌——用群体的 自嘲式逻辑,让价值观自然流淌。
行为示范:品牌用 行动 证明 我和你一样
价值观共鸣的最高级是 品牌做的事,和群体倡导的事一致。
比如 环保主义小众品牌,不只是喊 我们支持环保,而是:产品用 100% 再生材料(功能落地);公开 供应链碳足迹(透明化);甚至 每卖出一件,捐 1% 收入用于社区垃圾分类项目(参与群体的具体行动)——让品牌从 旁观者 变成 同行者,价值观自然被感知。
当然,这些都建立在真需求、稳定价值观的基础上,而不是跟风打卡、精装修朋友圈的基础上。
三、总结高溢价产品的人性洞察,是 从‘解决问题’到‘成为自我’;价值观共鸣,是 让品牌成为群体价值观的‘具象化符号’——前者靠挖得深,后者靠做得真。在精准细分人群中,对亚文化价值观进行深刻洞察,精准捕捉消费溢价背后的价值观共鸣点,正是品牌打开新营销机会的核心突破点。
在精准细分人群中,对亚文化价值观进行深刻洞察,精准捕捉消费溢价背后的价值观共鸣点,正是品牌打开新营销机会的核心突破点。
下一篇,是摆脱内卷系列的第二篇,也是最干的一篇。
企业怎样打造有效的差异化战略?
如果说产品的附加值构建核心在于人,差异化程度可以如何通过产品、服务、价值链和竞争范围多层次梯度叠加逐级提升?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