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辰聪
出品丨师天浩观略
「过度宣传」正在转化为一种由消费者自行埋单的隐形税收,其本质是企业通过信息操控、交付延迟与配置缩水,将本应企业内部承担的成本系统性转嫁给消费者,形成一条从锁单到提车全链条的「隐形税权」。
雷总在7月22日早,微博发文宣称小米SU7在2025年纯电动车《一年保值率榜单》中位列第一,保值率达到88.91%,同时位居纯电动中大型车一年保值率第一。
保值意味着买车不至于亏钱,如今新能源汽车更新迭代速度飞快,三个月出新款、一年又一代,导致新车价格不断压缩,老款车更是断崖式下跌。
这其中最广为流传的就是统一滴滴电车市场的比亚迪秦,据说入手15万,还完一年贷款还剩八万,这时候的新车价格已经降到了7.8w,剩下要还的贷款都够买一辆新的了,而且还不说配置又拉新。蒸发8w,这样的保值率,谁能亏得起?
所以,对消费者来说,买电车,买得起的同时还要亏得起。
然而目前的高保值率也许有部分原因是供不应求的因素,部分SU7订单仍未完成交付手续,YU7的交付周期更长且面临跨年度问题,YU7的保值率反而有待观察。
YU7过度宣传
但如果一家企业总是陷入产品质量的舆论风波,那么对它的企业信用和产品保值而言必然会受到冲击,从而影响股市估值。
小米YU7就是一款饱受舆论缠身的车型,从3分钟大定20万,再到配置风波、起火事件、超长等车、广告体验、定价策略等等,如今都在舆论的放大镜下接受消费者的信任考核。
而近期最让消费者关注的问题是YU7的过度宣传。
续航虚假
买车大家普遍都会关心的就是续航,也就是这台车能跑多远,用多久,所以我们先来看看小米YU7的续航过度宣传。
小米官方在发布会上多次强调YU7最高CLTC续航835 km,并对比特斯拉Model Y长续航版660 km,营造领先175 km的认知优势。
然而根据夏季高速实测(空调23℃、110 km/h巡航)显示:
YU7四驱高配96.3 kWh电池实际续航517 km,CLTC达成率仅62%。同场Model Y长续航实测465 km,CLTC达成率70%。
除了YU7,搜狐汽车还对小米YU7 Max进行实测,结果显示:
在两人乘车、空调23℃、胎压2.9bar的条件下,这台搭载101.7kWh麒麟电池、官方CLTC续航760公里的车型,高速实测仅跑出492公里,达成率65.5%,
换言之,每100 km表显续航,用户只能跑62 km,凭空蒸发了38 km的「续航税」。虚就要补,续航虚就要多充电,用户长途出行时将被迫多充1–2次,而这一部分蒸发掉的里程数,就要提高单次综合成本(电费+停车费+时间)≈60元,作为产品质量的不可控风险则转嫁到消费者进行承担,成为消费者的「续航税」。
而这就是「道德风险驱动的风险外部化」——企业通过制度性卸责,使用系统性税务、权,将本应内部化的缺陷成本转化为消费者的隐性税收。
配置缩水
除了续航虚报之外,小米YU7还因配置缩水被舆论认为虚假宣称。
在小米YU7发布会及前期宣传材料中,官方未明确标注外后视镜自动防眩目功能的版本差异。但部分用户在下单时,通过小米汽车App下载的专属配置单PDF显示,标准版和Pro版均包含该功能。然而锁单后,用户发现该功能仅在顶配Max版中保留,其他版本的配置描述被悄然修改。
对此,小米汽车官方客服回应称,系配置表出现了文案错误,且官网信息始终准确,因此不提供补偿。
同时还有性能虚标,小米官方标注双风道碳纤维机盖可导流散热,然而实测与普通版无异,用户多花4.2万选配却获零性能提升,而友商2000手搓同款碳纤维装饰,构成智商税。
交付时间拉长
从案例中看出,除了配置缩水问题之外,消费者对于交付时间过长同样有着一定的质疑。由于锁单后才能看到真实配置与交付时间,属于剥夺消费者知情权,相当于强制征收「信息不透明税」和「时间税」。
交付周期从8月变56周,交付周期拉长到2026年,用户被迫承担YU7旧车贬值3万+购置税1.1~1.5万+错过补贴2万≈6.1~6.5万等
这就意味着车还没到手,最少先亏了6万。如果您要是全款提车,那倒也是无所谓,如果您是贷款提车,那这一部分蒸发掉的钱还得从消费者里的口袋里出。如果消费者知情,愿意承担亏损,那就是愿打愿挨。可是这并不是消费者所引发的,而是因为企业行为导致的信息不透明所引起,那么您会愿意吗?
我猜是不愿意的,因此投诉、维权开始了。
黑猫投诉中,共有663条投诉与小米YU7有关。而网络舆论中,小红书、抖音、微博等平台更是有一批声讨的消费者。相比于投诉,维权则是制度性拖延。其中所包含的检测费、律师费、举证成本高于损失本身,而个人举证在资方面前面临着话语权缺失问题。当这些成本无法量化,消费者便失去了议价的坐标,成为新「税权」下的羔羊。
这算是虚假宣称吗?
如果算是的话,那小米YU7并非简单的「广告夸大」,而是通过信息操控、交付延迟与配置缩水等手段,将企业本应承担的研发、产能、品控成本转化为时间、信息、机会、维权四大隐形税,最终由消费者在购车全生命周期内转嫁承担。
而这是一种以市场话语权为征税权的「新型消费陷阱」。
当然这并不只是一家独有,而是这个案例较为经典,且舆论传播广泛,适合单独阐述。
现如今,小米汽车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中的明星企业,我们应给它更多的时间和耐心等待其健康茁壮成长。纵使如今出现一些问题,但是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一些风风雨雨,这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们保持持续观察的态度。
更宏观地看,隐形税权的蔓延正在扭曲整个市场。
新能源车行业,CLTC达成率从2023年的70%一路跌到2025年的58%,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保值率一降再降。且新能源车企前有哪吒破产,后有比亚迪账期不稳定被工信部点名。
本质是企业用信息不对称+程序成本构建的「税权体系」
消费者为了不被收割,不得不投入额外的时间、金钱与情绪去做功课,全社会因此陷入一场「不信任」的螺旋。企业将研发、产能、品控转嫁到消费者,由消费者为企业缺陷付费。这时防御性研究成为刚需,企业的营销成本反而更低,自证成本更低,因为市场已经被劣币占据,良币已退出,亦或是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对于消费者而言则是也亏不起也没得选,只能承担起企业的风险转嫁。
如何打破这场隐形税权的循环?
答案是把举证责任、退订权、信息透明度重新压回企业端。个人层面,可以用网页快照固定过度宣传证据,加入集体诉讼群分摊律师费,优先选择支持72小时无责退订的品牌。新能源车应设立大定冷静期,并禁止锁单后修改配置。只有把「税单」重新塞进企业口袋,消费者才能从被动纳税人回归平等交易方,找到消费者与企业对话的坐标。
下一次,但你再买车时,不妨先在心里算一笔账。这张隐形税的账单,您准备好签字了吗?
毕竟,消费本该是一场等价交换,而不是一场由企业自导自演的道德风险驱动的风险外部化。
让我们一起对隐形税权说不,对系统性卸责说不。
参考文章:
电动内参《闹大了!小米YU7续航实测翻车了》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